主頁 未分類 海外經貿辦去年7月後轉趨低...

海外經貿辦去年7月後轉趨低調 同一報章相近內容社評 7月高調「澄清」 12月至今未見回應

-海外經貿辦向外媒具體文章發出的「澄清」,自2021年大減

-同一報章隔數月刊出相近內容的批評,去年7月經貿辦曾「澄清」,12月後卻未見有回應

香港特區政府自2019年起,要求各經貿辦兼負「說好香港故事」的大外宣工作,並要「駁斥不實報道和澄清誤解」。《梭角》統計由2019年起至2023年期間,較多由經貿辦發出具體「澄清」聲明的月份,都與當時香港局勢發展有關。不過,自2021年起,各經貿辦發出聲明次數大幅減少。去年7月後,更沒有再發出任何「澄清」。《棱角》亦留意到即使同一份報章在被「澄清」數個月後,再刊出與被「澄清」內容相近的評論文章,也不見經貿辦再回應。

《棱角》根據香港政府的資料庫,統計自2019年5月起,14個海外經貿辦開始具體「澄清」外媒報導的數據。在2019年,各經貿辦發出過37次澄清,當中主要集中於8月份發出。當時,有港人眾籌集資,在多份國際媒體登報落廣告,呼籲外國支持當時的反修例運動。結果,各海外經貿辦相繼向所有曾刊出廣告的外媒作「澄清」。

其後在2020年,各經貿辦合共發出154次針對具體報導而發出的「澄清」,當中以5月及7月的發出次數最多。當時中國公布將審議,以及在短時間內實施了《香港國安法》。不過,在2021年,各經貿辦發澄清的次數,大減至93次,除了因《蘋果日報》停運的原因,令當年7月比較頻繁「更正」外媒報導外,部份月份更沒有由經貿辦「澄清」過。及至2022及2023年,「澄清」次數更減至個位數。不過,與此同時,由港府官員或政府部門直接反駁外媒的情況在此兩年間則有所增加。

但《棱角》亦留意到即使有同一份報章在數個月之內分別刊出數篇內容相近的社評及評論,前者獲經貿辦隔日即「澄清」,但後者卻沒有獲任何回覆。

去年7月,加拿大全國性報章《環球郵報》刊出一篇有關加拿大籍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麥嘉琳的社評,當中該報直指「苛刻的國安法令基本權利被剝奪」及-「香港司法獨立性的逐步消失」更批評「香港司法制度是北京鎮壓的櫥窗裝飾」,認為麥不應留任。在刊出翌日,多倫多經貿辦即發出「澄清」聲明。處長巫菀菁批評該文對香港的司法制度及《香港國安法》具有誤導性的字句,反駁指該文「反映你對香港獲高度評價的司法制度的誤解」。

但該報於去年12月及今年1月初,再度刊登一篇有關麥嘉琳的社評,以及另一篇由前加國外長、防長馬逵撰寫的評論,同樣批評了香港的司法制度及麥嘉琳的留任,包括直言香港法治已「枯萎」,又形容黎智英案為「揑造的國安法罪名」,及「香港的司法制度已變得嚴苛、不公平、及不負責任」等等。但兩篇評論刊出至今,多倫多經貿辦並沒有就此兩篇評論作出公開回應。

《棱角》曾向多倫多經貿辦查詢,為何事隔多日仍沒有就此兩篇文章作「澄清」,及該辦事處是否同意,此兩篇文章並沒有誤導性等問題,但截稿前未獲回覆。

而商經局回覆就指,「各經貿辦在其駐地與當地政府、商界、智庫及不同界別的人士保持緊密聯繫,從而加強香港與當地在不同領域,包括貿易、投資、藝術和文化等的交流。同時,各經貿辦致力推廣香港的獨特優勢、說好香港故事,並駁斥不實報道和澄清誤解,讓海外各界人士對香港的情況有正確的掌握和理解,冀可在互惠互利的原則下,推動香港與當地經貿關係發展和不同方面的合作。」但亦未有正面回應,為何沒有反駁該兩篇報導,及是否認為該兩篇文章沒有誤導性。

針對各海外經貿辦近日轉趨低調,身處美國的香港民主委員會執行總監郭鳳儀回應《棱角》指,她亦有留意在當地的經貿辦贊助活動時,未有再高調宣傳,她指不排除其中一個原因,是自從香港警方國安處於去年7月初高調懸紅通緝包括她在內的多名香港社運人士後,引起美國政界及多國政府更大關注。

加上她曾聽聞經貿辦嘗試打聽海外社運人士的個人資料,故更多國會議員擔心該辦事處被利用作收集海外異見者資訊及作為跨境鎮壓的的工具,令要求關閉駐美經貿辦的《經貿辦法案》獲得更多不同黨派議員支持,加快進度。此外,她指當時港府放風指李家超或可出席11月的APEC峰會,亦引起議員關注及加快推動此法案。

郭亦都指出,由於美國已不再認為香港有「一國兩制」的情況下,三個在美的經貿辦已成為類似中國使領館的角色,美國政界亦會覺得,現時變相令中國在美國內多出了三個扮演領事館角色的機構,違反了在對方國內有對等數量使領館的外交平衝。

支持我們:httpspoints-media.comsupports
支持我們:httpspoints-media.comsup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