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恩惠女士推薦我看日本學者阿古智子製作的專題紀錄片《幸彤在監獄》,這是一部內容豐富感人至深的專題片。影片雖然只集中在鄒幸彤一人身上,但卻反映了香港人的抗爭道路,反映香港人的主體精神,也反映我們面對悲劇命運時的歷史文化情懷。
影片由不同敘述角度切入,鄒幸彤被捕被控的遭遇,她在法庭上自辯的證詞,她參與支聯會工作中的細節,她與男友詩人野渡的交往,她的支聯會戰友﹑律師團隊對她的回憶,日本﹑馬來西亞﹑韓國友人對她的懷念等等。形式則包括錄影﹑文字﹑錄音﹑歌曲﹑歷史資料﹑現場採訪等,大量資料經過有機剪接,前後對應地集中在鄒幸彤身上。
透過影片我們大致了解鄒幸彤的生平,她讀書回港,到支聯會做義工,然後擔任常委﹑副主席,長期做幕後工作,後來支聯會培養新人,她被推到前台。直至反送中運動後期,何俊仁﹑李卓人先後被捕,鄒幸彤接手支聯會工作,應對政府檢控與警察騷擾,堅持拒交支聯會內部文件,最後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捕,在法庭上義正詞嚴自辯,在獄中榮獲韓國光州人權獎。
從影片中大量資料,以及眾多友人對她的回憶看來,鄒幸彤是一個政治立場堅執﹑有崇高理想和意志力的女性,她可以默默做實際工作,也可以傲然挺立面對政治壓力。她樸實無華,真誠待人,性格開朗,喜歡與朋友歡聚,被譽為「大笑姑婆」。她是個尋常的香港女性,又是一個傑出的政治領袖。
鄒幸彤是在反送中運動中後期才廣泛被香港人認識,那時她的前輩﹑支聯會的老一輩領袖們先後被捕,她擔起困難時期的會務,直接承受港共迫害的巨大政治壓力。為了拒交支聯會內部資料,為了抗辯支聯會「勾結外國勢力」,她據理力爭,頑強不屈,巧妙與官方周旋,利用法律手段維護香港人政治抗爭的正當性,保護自己的戰友。
影片中有不少歷史影像,她參與維園燭光晚會,與何俊仁﹑李卓人﹑黎智英等人走在遊行隊伍中,她在會場內做搬運工,她與義工和市民的互動等等。看這影片未免心情沉重,因為香港人與中共獨裁統治者力量對比太懸殊,我們的抗爭沒有得到應有的成果,而當日領導我們的政治領袖,今日都還在囹圄中,但是,鄒幸彤身上那種樂觀﹑堅定﹑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個人特質,仍是鼓舞所有香港人的力量所在,每個細節都令人動容。
三十五年支聯會紀念六四的維園燭海,三年反送中運動波瀾壯闊的場景,象徵香港人追求民主﹑捍衛自由人權的鬥爭意志,這種意志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它蘊含普世價值的內在動能,蘊含英美政治文化的精華,也蘊含香港人百年打拚奠下的精神文明根基。因為力量對比懸殊,我們的隊伍被打散了,當日豪情不再,大量手足被囚,而香港起死回生的機會尚未確知。表面看起來,我們沒有成功,但香港人沒有被征服,他們只是暫時潛伏下來,等待時機東山再起。
鄒幸彤在一次遊行中,胸前舉著「釋放劉霞」的標語,今日劉霞已經擺脫魔爪,在西方民主國家自由生活,證明成功不是不可能的,只是成功不會一蹴而就。
鄒幸彤與野渡的戀情,證明她不是聖人,她也是一個尋常女子,有自己的愛恨情仇,只是她背負香港人的囑托,比一般市民承受了更多的磨難。野渡的情書寫得情真意切,影片中不多的他們二人的舊日影像,也展現一對患難情侶之間的深情。國難當頭之下,個人的苦厄融入民族的災劫,當一個尋常女子獻身給公眾,她只有以個人幸福為代價,去踐行公義。
人的氣節是在艱難的歲月中表現出來的,當政通人和之時,氣節只是一種理想。尋常日子是柴米油鹽,日常工作只是搵食,即使遊行集會,也不過是百萬手足裡的滄海一粟,唯有災難臨頭,生死交關,個人苦樂與得失都面臨痛苦抉擇時,氣節才會顯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