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紙革命」後,中國12月推出防疫「新10條」,變相放棄「動態清零」政策;此政策持續了3年,對全球供應鏈造成困難,放棄清零後即時引起對供應恢復的憧憬。不過,加拿大總理杜魯多試圖維持與中國貿易,同時與其他亞洲國家建立新的貿易關系,此想法被認為難以實踐。
卡爾頓大學(Carleton University)的Norman Paterso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教授Michael Manulak直指,杜魯多(Justin Trudeau)這兩種觀點之間有天壤之別。
事實上,加拿大聯邦政府希望參考美國做法,將貿易從中國轉移到其他亞洲民主國家。財政部長方慧蘭(Chrystia Freeland)便曾表示,民主國家必須意識到,通過彼此的經濟建立供應鏈,可以使民主國家之間的經濟更有彈性,與民主原則相符。
工業部長商鵬飛(Francois-Philippe Champagne)也發表過類似評論:「我們希望與其他和我們價值觀不同的政權脫鈎,也希望與價值觀相同的國家進行貿易。」
不過,對北美貿易都有研究的貿易律師Mark Warner指,供應鏈問題首要因素是中國政府的清零政策,因為許多北美商品是用中國製造的零件組裝,「一旦中國速度放緩,或者因為防疫而封鎖一個城市或一個工廠,就會影響到全世界」。
Mark Warner續稱,杜魯多的「左右逢源」想法要付諸實踐不容易,例如像印度這樣的大型民主國家,無法與中國的基礎設施和監管相比;而事實上,不少中國公司在全球範圍內營運,「無論是專制國家還是民主國家,都不會推動供應鏈變化,我們只是選擇靠得住的夥伴」。他提醒,如果政府將姿態放得太高,就只能觀望加拿大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實踐承諾。
新聞來源:The Globe and 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