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使環境惡劣,希望大家仍然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堅守正確的價值。」—《窄路微塵》的導演林森。
這套以疫情為主線的電影在港上映超過3個月,票房高達800萬港元,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的10項提名,並陸續於海外上映。已移居英國的導演林森表示,希望電影可連繫海外港人,同時在亂世中為觀眾帶來一點溫暖。
深水埗成長 執導電影多關注基層社會
林森於香港演藝學院畢業,活躍於獨立電影界,曾參與創辦民間電影節「平地映社」。自小在深水埗長大的林森,見盡不同階層、種族、行業的人性百態,發掘到不少有趣的拍攝題材。他以往的短片、紀錄片圍繞基層生活、弱勢社群,和社會運動,如《人在皇后》、《暉仔》、《綠洲》等。他與任俠共同執導的抗爭紀錄片《少年》,以2019年反修例示威作拍攝背景,曾被提名金馬獎最佳新導演。
2017年,林森參加了首屆「mm2新晉導演計劃」,便開始構思《窄路微塵》,成為他首部的個人商業長片。最初構思的劇情主要圍繞清潔工人的生活,揭露基層家庭生活。2020年香港疫情爆發後,基層前線員工面對更嚴峻的工作環境,林森認為清潔工人看似卑微,卻在疫情中擔當重要的角色,因此決定修改劇本,緊貼社會現實及疫情發展,記載香港歷史上的重要一頁。
「他們辛勞工作,全副武裝替我們保持環境清潔,但當他們需要社會幫助時,又有誰會伸出援手呢?」林森希望透過電影,令觀眾重視和尊重基層員工。
疫情自身經歷加入電影 引起觀眾共嗚
在撰寫劇本時,林森父親病重,但因害怕染疫未有及時求醫,最後辭世,令他深深體會到無力感,「其實不止是我、全香港人也在經歷生離死別,包括有人親友染疫去世,有病人住院而家屬因防疫政策未能見最後一面等等。」
他將相關情節加入電影,細緻的情感描寫令內容更貼地,引起觀眾共鳴的同時,一幕幕熟悉的場景也令他抒發了當時的情緒,最後感到釋懷。
電影為亂世帶來溫暖 鼓勵大家堅守正確價值
經歷2019年反修例運動、再加上疫情肆虐,林森坦言自己很悲觀,但本著想為亂世帶來一點溫暖的初衷,他從電影中也意外地治癒了自己:「要拍攝這類正面的電影,首先要說服到自己相信這些價值,才能感染觀眾。電影播出後,觀眾的反應很正面,給了我一點勇氣。縱使環境惡劣,希望大家仍然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堅守正確的價值。」
電影在疫情期間拍攝,少不免會經歷不少困難和挫折,如檔期調配、更改選角、場地安排等,幸好最後順利完成,贏得觀眾的口碑和各個獎項提名,整個劇組也喜出望外。林森表示,自己當初開拍時無想過要得獎。
電影上映超過三個月,除了普通觀眾外,更有不少基層團體和社福機構包場及舉行電影分享會。自己執導的電影能喚起大眾對基層市民關注,並就相關的社會議題引起討論和思考,林森覺得是難能可貴,比起獲獎更令人鼓舞。
半年前舉家移英 願電影連繫海外港人
社會的窒息感、死板守舊的防疫政策,令已為人父的林森在電影後期製作未完成之時,便舉家移民英國:「小朋友在最需要探索世界的年紀,卻不能到公園玩耍,既不能上學,又沒有朋友,人與人之間也失去了連繫。」
不過,移英之後林森未有失去與港人的連繫。他憶述自己第一次入場觀看《窄》是在英國愛丁堡電影節放映會,現場超過一半人都是香港人,令他發現港產片在海外有着強大的凝聚力,「原來有很多香港人散落在世界各地,希望透過電影連繫海外港人和香港,從而加強香港人的身份認同。」他亦正發掘海外港人的移民故事。
香港電影審查界線模糊 港產片另覓海外市場
自《港區國安法》通過後,《電影檢查修訂條例草案》中亦新增了「國安審查」條款,於香港上映的影片需先通過檢查,確保內容沒有違反「不利於國家安全」,否則會被要求刪改內容或禁止公映。林森執導的另一套電影《少年》以反送中運動作背景,即使成功入圍台灣第58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及最佳剪輯兩大獎項,但就成為其中一套被禁播的港產片。林認為審查「紅線」定位模糊,諸多規範,無疑影響香港電影發展和創意工業。
但他留意到近年不少海外港人在世界各地舉辦放映會,匯聚港人一同支持香港電影,多套港產片更加登上英國不同城市的大螢幕,他感到十分難得,直言這對香港電影業及文化發展非常有意義,「彷彿造就了另一個市場,讓海外港或其他國家的人欣賞到無法在香港上映的另類故事。」
《窄》先後成為第75屆英國愛丁堡國際電影節參展電影及第19屆香港亞洲電影節開幕電影,最近更獲香港電影金像獎10項提名,獎項四月揭盅。今年三月起,《窄路微塵》會在英國上映,北美、澳洲和日本等地也會陸續上映。
《棱角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