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香港 張崑陽研究:中國在晶片制裁...

張崑陽研究:中國在晶片制裁下 冀打造大灣區成新矽谷

流亡美國的張崑陽去年加入美國華府智庫「詹姆斯敦基金會」(The Jamestown Foundation),主力研究中國議題及軍事科技。最近,他發表題為《大灣區:中國的倡議,打造新矽谷》研究,指出中國在大灣區內,培植了一些專注於創新科技、人工智能、生物醫學技術和航空航天科技的公司及研究機構,該倡議由習近平領導,用來支持北京的軍民融合發展策略,從而加強解放軍的力量。研究更指出,中國利用香港的國際社會地位,繞過一些科技禁運來吸引人才和資源流入大灣區。

相比文化融合問題    經濟和科技才是大灣區的戰略定位

張崑陽向《棱角》表示,大灣區的雛形早於習近平上任前已有討論,過去香港人較多關注的是粵港澳地區的文化融合問題,「到現時一些政策,無論是剛開始討論的身份文件互用、稅制、甚至法律上,這些都可見的確是想降低香港的主體性」,但他指出,如果從中國國家的戰略上討論,大灣區的出現主要是兩大方向:經濟和科技。

由於中國近年受到美國晶片出口限制打擊,再加上美國的盟友國家亦開始防範敏感技術被轉移到中國,迫使習近平渴望提升國內科技發展,以擺脫受制於西方國家的局面。而大灣區內「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及廣州南沙區,就擔起了科技發展基地的角色。

港深科技園是最早的「一地兩檢」     為中國「偷運」人才

研究中提及,中國國務院在去年一份文件中,列出港深科技園未來的發展項目,包括積體電路設計、軟體開發、封測及中試、第五代行動通訊(5G)等新一代資訊科技產業,又講明「要建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引才用才機制,為外籍人才(包括外籍香港居民人才)申請簽證、居留證件提供便利」。張崑陽指出,在2017年成立的港深科技園,一直都是中國「偷運」人才的缺口,「我們當年很多人斥責高鐵『一地兩檢』,但其實最早的『一地兩檢』應該是這個河套區港深科技園,因為它容許港深兩地人員,只要在該區工作,持有相關證件,就可以往返園區,你不需要特別簽證,完全是『一地兩檢』概念,當然更加便利,整件事更加黑箱作業」。

張崑陽解釋,尤其在2019年以前,很多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的科技禁運,適用範圍並不包括香港,即使到現在,一些外國中小型公司或者大學教授,亦可能沒有這個政治敏感度,就貿貿然被交流合作的理由蒙蔽了去到該園區而成為技術轉移的目標。另外,張崑陽又指出,廣州南沙區亦漸漸成為中國的創新科技合作的另一個規劃重地,當地已跟不少香港的大學合作,引進香港的科研人才到大灣區。

西方國家研究中國政策時     往往忽略了省市層面的協調

張崑陽表示,西方國家的專家在討論中國政策時,多數停留在中央層面的政策,而忽略了省級、直轄市、自治區等層面,「中國稱之為『區域協調發展策略』……究竟在一個區域的層面,共產黨如何實踐其政策呢?這個比較少人研究,其實不難理解,如果你以美國為例,美國行聯邦制,每個州有自己的政策,有時甚至不會跟隨聯邦某些政策,所以沒有很強烈的協調性,但中國不同,中國的協調性很高,每個省每個區如何執行中央的指令,甚至乎再推演一些新政策去貫徹中共的方針,這是很值得留意」,而大灣區正是一個好例子去顯示中國的區域協調性,他希望今次研究有助西方專家了解這個問題。

棱角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