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移民、難民及公民部(IRCC)日前更新網站,引起不少在加港人激烈討論。新版面將俗稱「港人救生艇」計劃放入「Work-based immigration programs」(基於工作的移民項目)分類,到底有沒有特別含意?
《棱角》編輯部與特約記者歸曉楓,一同為讀者拆解錯綜複雜加拿大移民及公共政策,分析香港移民關心的問題。
▩ 「救生艇」列入「Work-based」分類 意味轉向經濟類
新版面將「港人救生艇」,即「Permanent residence pathways for Hong Kong residents」(香港人永久居留通道)計劃分類為:
“In-Canada graduates stream, Canadian work experience stream”
即俗稱Stream A的「在加畢業生途徑」與Stream B「加拿大工作經驗途徑」。
參考互聯網檔案庫「Wayback Machine」網站快取截圖,相信 IRCC 早在 6 月 20 日,已經將介紹不同永久居民(PR)項目的頁面改版。
事實上,Stream A 並無任何與工作有關的要求,因此以「work-based」(基於工作)形容是否恰當,值得商榷。
至於不少人關心在官網放在「work-based」介紹,是否意味該政策會轉入「economic classes」(經濟類別),則值得進一步分析。
根據《移民及難民保護法》(The Immigration and Refugee Protection Act, IRPA)及其附屬規例(Immigration and Refugee Protection Regulations, IRPR),只有部分移民類別可納入經濟類別,並有明文規定。
“the economic class, consisting of the federal skilled worker class, the Quebec skilled worker class, the provincial nominee class, the Canadian experience class, the federal skilled trades class, the Atlantic immigration class, the Quebec investor class, the Quebec entrepreneur class, the start-up business class, the self-employed persons class and the Quebec self-employed persons class.”
中文翻譯版本為:
「經濟類別,包括:聯邦技術工人(FSWP)類別、魁北克技術工人類別、省提名(PNP)類別、加拿大經驗類別(CEC)、聯邦技術工種(FSTP)類別、大西洋移民(AIP)類別、魁北克投資者類別、魁北克企業家類別、創業簽證(SUV)類別、自僱人士類別,以及魁北克自僱人士類別。」
除此之外,移民部長亦可以透過部長指令(Ministerial Instructions,MI)設立新項目。只有這些才會被視為經濟類別。
翻查現時所有仍然有效的 MI,當中並無任何一項與香港或「港人救生艇」有關。因此,從法理上而言,該計劃唯一的依據是移民部長根據 IRPA 第 25.2 條簽署的臨時公共政策(Temporary Public Policy),而非經濟類別。
無論在 2021 年的初版,抑或 2023 年放寬 Stream B 學歷要求後的更新版,亦維持相同定位,劃入「人道同情及其他」(H&C and other)類別,而非經濟類別。
[A]dmissions under the PR pathways for Hong Kong residents are included in the Humanitarian & Compassionate and Other category of the Immigration Levels Plan. Admission targets have not changed;
10,000 total admissions are projected in 2025 under the Humanitarian & Compassionate and Other category, shared between a number of commitments and priorities.
– Jeffrey MacDonald, Communications Advisor,
Public Affairs & Strategic Communications, Immigration, Refugees and Citizenship Canada
▩ IRCC強調僅版面改動 無改政策性質
IRCC 於 7 月 3 日(上周四)回應《棱角》及其他傳媒查詢時指出,個別網頁版面有所改動,並不代表改變了移民類別。
The Hong Kong pathways were put in place under the authority of a temporary public policy under section 25.2 of the Immigration and Refugee Protection Act and this public policy remains in effect until August 31, 2026.
The PR pathways for Hong Kong residents were added under “Work-based immigration programs” on IRCC’s ‘Live in Canada permanently’ webpage (Live in Canada permanently – Canada.ca) to assist clients in finding information given the education and work components of the program. This does not represent a change in immigration category.
– Jeffrey MacDonald, Communications Advisor,
Public Affairs & Strategic Communications, Immigration, Refugees and Citizenship Canada
IRCC 強調,今次改版只是為了方便用戶查閱資訊,不代表「救生艇」項目被重新分類或更改法理依據。
▩ 部門計劃未提「救生艇」 國會休會短期難有變動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IRCC 上月 20 日公布未來一個年度的部門計劃,由於未有談及任何與「港人救生艇」相關的內容,因此被不少在加香港人所忽略。
事實上,部門計劃中未有提及「港人救生艇」政策,正正反映 IRCC 不太可能會在短期之內,對「救生艇」政策有較大幅度調整。
IRCC在這份部門計劃中亦明確重申,到 2027 年時,僅有 1.2% 的配額會用於人道同情及公共政策類別。
另一方面,加拿大國會目前正值暑期休會,要到 9 月中才會復會。即使日後有意修改政策,預計最快也要等到秋季國會重開後,才會有更多消息傳出。
▩ 是否有意降低曝光率 避免引起其他地區關注?
今次網站改版後,「救生艇」被劃入「Work-based」分類;而在「特別措施」(Special Measures)一欄,除了過去一直有列出的蘇丹外,還加入了烏克蘭、加沙等多個戰亂地區,而香港則一直未有在此欄之中出現。
在目前加沙人道危機未解、蘇丹內戰持續、俄烏戰爭未止的背景下,加拿大政府在處理各地人道移民政策時勢必承受壓力。若過度強調「港人救生艇」的人道性質,或會引起其他社群要求同等待遇,因此「技術性分類」某程度可能是為降低敏感度與曝光率。
網站簡介亦由原本的:
“Two pathways to permanent residence for eligible Hong Kong residents who are currently in Canada.”(為目前在加拿大的符合資格香港居民提供兩條取得永久居留身份的途徑。)
更新為直接列出兩條通道名稱:
“In-Canada graduates stream, Canadian work experience stream.”
改動之後,有意無意間,亦強調申請資格具體條件,減少誤解為「特殊通道」。
▩ Express Entry(EE)制度具彈性 理論上可作切入點
至於「Express Entry」(EE)方面,IRCC 表明會有控制收取人數,即是會透過發出邀請的數量的方法,確保能夠符合年度移民水平目標的要求。
IRCC 亦明確表示,今年 EE 目標放在 CEC(加拿大經驗類別)、法語類,以及醫療、教育類等高需求行業。
值得一提是,EE 這套系統並非透過 IRPR 設立,而是移民部長根據 IRPA 第 10.3(1) 條,通過簽發部長指令(MI)所設立和管理,包括整套計分方式。
事實上,在 IRPR 當中,只有聯邦技術工人類別(FSWP)訂明會採用計分制,計分要求亦寫入 IRPR 條文之內。相反,同屬 EE 框架的加拿大經驗類別(CEC)和聯邦技術工種(FSTP),在 IRPR 中並無加入計分要求。
因此,若果未來透過 CEC 作為切入點,設計一個新的配額安排,讓「港人救生艇」申請人得以納入 EE 系統,在法理層面上有可能不需進行修例,僅需透過 MI 進行調整即可。
不過,在目前整體移民配額大幅收緊的背景下,來自不同社群的持份者組織均積極爭取分配資源。要令移民部長作出涉及政治風險的決定,特別是將原屬 H&C 的申請者納入經濟名額,實際推動難度並不低。
▩ 「EMPP」歸入經濟類別 為何「救生艇」不行?
至於針對高技術難民的「Economic Mobility Pathways Pilot」(EMPP,經濟流動途徑先導計劃),同樣根據 IRPA 第 25.2 條設立,亦以公共政策形式生效,為何可以使用經濟類別的年度配額?
事實上,EMPP 並非一個獨立計劃,而是建基於既有的經濟類別(如 Rural and Northern Immigration Pilot、Atlantic Immigration Program 等),由移民部長透過公共政策方式,豁免部分技術要求,讓高技能的難民或受保護人士透過原有經濟通道移民。
由於 EMPP 是經濟類別之上設立,其名額可計入該類別配額。反觀「救生艇」則沒有連接任何經濟通道,也未曾透過 MI 設立獨立項目,因此目前並無法理基礎可支撐其納入經濟類別。
若要變更此情況,必須由移民部長:
- 修改現行的臨時公共政策內容,或
- 透過MI建立新的制度框架。
兩者均需刊憲公布,才可生效。
▩ 名稱由「PR通道」變成「在加港人」 是否涉及隱含條件?
過去在 IRCC 網站中,「港人救生艇」一直使用名稱「Permanent residence pathways for Hong Kong residents」(香港人永久居留通道)。
這個名稱亦與專題網站標題及 IRCC 內部操作指引一致。
但改版後,改為「Hong Kong residents in Canada」(在加的香港居民)。雖然字數簡化,但多了「在加拿大」的限制,令人關注是否意味條件更改。
實際上,這並非新增的要求。政策自 2021 年推出至今,IRCC 一直使用類似字眼。
例如:“The temporary public policy for Hong Kong residents in Canada…”(「此項針對在加香港居民的臨時公共政策……」)
而不論是 2021 年或 2023 年,由時任移民部長簽署的臨時公共政策版本,主申請人亦定義均為:
“eligible Hong Kong residents who are currently residing in Canada”(現居於加拿大的合資格香港居民)
當中訂明的申請資格中,第 4 點亦清楚列出:
“… is physically present in Canada at the time when an application for permanent residence under this public policy is made, and at the time of granting of permanent residence.”(主申請人在根據此項公共政策遞交PR申請時,以及獲批PR身份時,均身處加拿大境內。)
同時,公共政策亦刻意註明,主申請人的家人即使身在加拿大境外,只要申請永久居留時有被列入「陪同家人」申請中,符合「陪同家人」定義,並非不能取入(如曾被判刑超過 12 個月等),以及主申請已通過資格審查後,審批人員應予豁免。
簡而明之,甚至「太空人」家庭也可以一同獲取永居身分。
因此「在加的香港居民」只是對現有要求的客觀描述,並不屬於新增限制。
▩ 可否長時間離境?回香港會否構成風險?
不少人關心,在申請期間是否一定要留在加拿大?是否可以長時間回港?
翻查《Hong Kong Free Press》在6月27日報導中,引述IRCC發言人回應:
“They do not have to remain in Canada while the application is being processed.”(在申請處理期間,他們毋須留在加拿大。)
但申請條件第5點亦有提到:
“… has a valid temporary resident status in Canada”(主申請人在加拿大擁有有效的臨時居民身份。)
因此若申請人長期處於境外、失去合法身分,或難以證明其在加居住意圖,則可能影響申請審批。
“This public policy is […] to support Hong Kong residents who are seeking alternatives to remaining in or returning to Hong Kong.”(此項公共政策 … 旨在支持有意尋求留港或回港以外選擇的香港居民。)
這句話並未納入由移民部長簽署生效的臨時公共政策全文當中,故不具法律約束力。但難以完全排除會有個別審批官在參照指引時,或可能將之視為理解政策原意的一部分。
因此,雖然法理上並不禁止回港,但若果長時間身處香港,其潛在風險可能比居於第三國更高。
▩ 總結
IRCC 網站改版雖引起社群廣泛關注,但截至目前為止:
- 並無任何法理層面的調整
- 未見有部長指令或政策更新
- 無證據顯示項目已轉入經濟類別
分類變動主要屬於版面調整,並無法律效力,但部門取態的細節變化仍值得關注。
至於 IRCC 於 6 月 20 日公布的 2025 至 2026 年度部門計劃,當中未有提及「港人救生艇」項目,顯示該政策短期內不太可能出現結構性改革。不過,該份計劃文件亦提到兩項預期變化:
- 計劃於年底前將 Economic Mobility Pathways Pilot(EMPP)恆常化;
- 研究為難民學生設立新的永久居民申請途徑,以回應加拿大於 2023 年全球難民論壇中作出的承諾。
某程度上,若果這兩個新項目在設計時,能夠將 Stream A 和 Stream B 也納入當中,可能亦會是其中一個解決方法。
若有進一步政策變動,最快或需待 10 月聯邦政府公布 2026 至 2028 年移民水平目標後,才會出現具體方向。
棱角特約記者歸曉楓/棱角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