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5月4日的英國地方選舉中投票。以票站的保安、人手、票站設施、票站規則等,與香港區議會選舉比較,香港都明顯優勝和嚴謹。不過,在早前公佈的「完善地區治理建議方案」,四成委任四成間選二成直選的安排下,將來香港的區議會選舉,就算是嚴陣以待,落足人力物力,選管會全程監察,也許只不過金玉其外而已。
唯一不變的是27名當然區議員,即新界區域的鄉事委員會代表。當年因譚凱邦遲遲未獲民政署確認為合資格馬灣區議會參選人,筆者於是便在最後一刻報名參選,以免馬灣造成忽然有參選人自動當選局面;後來譚終獲確認參選,而因退選日期已過,筆者只好以「後備球員」身份展開選舉工程。回想起來,筆者也覺戇居,這邊辛辛苦苦想好策略,但那邊就有人以馬灣鄉事委員會主席身份便可自動成為當然區議員。
非民選議員的特性
過去四年,馬灣的重要民生議題題,大概有:新鴻基擬大幅削減中環渡輪服務,政府展開馬灣南私營房屋發展可行性研究,第三條跑道對馬灣噪音影響的憂慮等等。當民選議員譚凱邦不停地與街坊商議,收集居民意見,組織街坊約見政府官員,甚至與街坊實地考察馬灣南土地,與街坊到北角城規會反映飛機噪音意見,工作多不勝數。憑馬灣鄉事委員會主席身份而成為當然議員的陳崇業,他對地區事務的關心有多少呢?是他漠不關心,還是街坊根本不知道他的存在,又或是對這位當然議員沒有寄望?
在這裡,讓大家再詳細理解當然議員的工作。就以陳崇業為例,他在2022年11月的荃灣區議會會議上發言,就可能將來馬灣南土地發展規劃會有更多居民居住,建議政府考慮在興建青衣和大嶼山連接路中,增建一條分支路連接馬灣。發言內容上是得體的;但邏輯上則有問題了:前提是陳崇業議員認同了馬灣南土地發展計劃。事實是,很多街坊一直對政府的馬灣南發展計劃抱著保留態度,質疑交通配套設施是否可以承受上升的居住人口。一,陳議員並沒有諮詢馬灣居民;二,會議前後,陳議員沒有公佈他對馬灣南發展計劃的看法和觀點。平日不面對公眾,有事的時候不諮詢公眾,會議表態時又不向公眾負責,這可能是當然議員的獨有風格。
當然議員與三會的關係
「完善方案」中,增設了四成間接選舉,地區滅罪委員會、防火委員會和分區委員會(三會),就成為了舉足輕重的組織,也變相扮演了選民和參選人角色。上述的當然議員陳崇業,也同時獲委任為荃灣滅罪委員會成員;他的弟兄、馬灣鄉事委員會執行委員陳崇祿,是荃灣分區委員會委任成員;同為馬灣鄉委會成員、大嶼山北大青洲村代表范樹明,就被委任為荃灣防火委員會成員,但大青洲一帶已變成青嶼幹線收費站,了無人煙,有何防火宣傳教育經驗呢?馬灣鄉委員會成員之所以被委任多職,是他們議事能力出眾非凡?是他們比任何人更關心地區事務?可以肯定的是,一名當然議員,連帶讓他所屬的鄉委會組織在三會中製造了至少三個委任職位,影響力不容小看。
官商鄉關係
5月2日「完善方案」記者會上,有記者向民青局局長麥美娟作出了一個好提問:過往平均一位區議員服務17000名市民,日後選區由400多個改為44個,一名區議員要服務近20萬位市民,而市民一向習慣向民選議員尋求協助,那大幅增加委任議員數目會否造成市民不便?戴了眼鏡,容貌不太猙獰的麥局長,答非所問地回應,說總體的區議員人數是沒有減少的!筆者可以回答這位記者:以馬灣為例,馬灣鄉委會收取了新鴻基每月6萬作為共同向運輸署申辦非公營巴士服務的行政費用,在這種「官商鄉」的關係下,街坊若對馬灣交通有意見時,身為鄉委會主席的當然議員,是不會容易被你找到他的。
總結
以上篇幅,只是用一位當然議員的故事,讓讀者去思考將來的情況:當然議員不用面對公眾,不用向選民負責,那將來委任議員的表現又會如何呢?當然議員姑且也要向原居民交代,那委任議員呢?政府會引入區議員履職監察機制,對行為表現不符合公眾期望的區議員啟動調查,這不應限於愛國愛港或國家安全的範圍,也應包括議員的議事能力、語文水準、公開會見市民的時數、工作報告數目、會議出席率等等。愛國愛港表現其實很簡單,例如在七一回歸和十一國慶日在屋村掛上旗海便是,反而本身的工作能力更需要有何謂符合公眾期望的具體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