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博客 【財經刺針】中國能否成為超...

【財經刺針】中國能否成為超級強國(五)- 林風

筆者會在這裏主觀界定一個國家進入富強的標準,我的定義是該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經「購買力平價」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調整後達到美國的70%。以這標準計算,2018年日本是72%、台灣是80%、南韓是70%,中國則是25%。從上面的數字,中國要進入富強之列距離還很遠。但我們也知道資源貧乏和人口老化的國家,也可以變成富強,台日韓正是最佳的例子。

從經濟學角度,一個國家的總產出Y,可以用下面的方程式表現出來:

Y = A x K x L

A是「全要素生產率」TFP(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K是「資本投入」(capital)

L是「勞動力投入」(labour)

我們必須清楚K不是越多越好,因為投資項目必須是有社會需求和合理回報,不然只會導致產能過剩,或地產/債務泡沫,這些都在日本和台灣高速經濟發展中出現過。台日韓在高速發展階段,K都曾經超過GDP的30%,南韓更曾短暫達到40%,現時三國的K都在25%或以下。中國則是極端例子,2010年到現在,K大部分時間都維持在45%以上,最高達50%,現時也是43%,反映中國大量浪費資本。

真正令一個國家,特別是資源匱乏和人口老化的國家富強起來,主要是靠「全要素生產率」(TFP)的大幅上升。包括科技進步、改善教育、改善營商環境、鼓勵創新和創業、完善各方面的法律制度和管理等。我們大可通過台日韓的發展經驗,與現時的中國逐一對比,看中國現時是朝向改善生產力還是朝相反的方向走。

(一)台日韓均依賴強勁的出口增加GDP,但他們卻只有極少的「外國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和「合資企業」(joint venture,JV),而是靠政府的工業政策支持民營企業提高生產力和競爭力達至出口增加。中國的出口則依賴FDI和JV,2007年時FDI佔總出口的40%,JV佔18%,就算2018年時FDI仍佔總出口的30%,JV佔12%。換句話說,中國出口的42%仍需靠外國技術或市場營銷,而不是靠培養出來的本土民企,甚為失敗。FDI從2021年至2022年是-1800億美元,23年第三季是-118億美元,可看到外資正撤離中國。

(二)中國工人的平均教育水平也較先進國家和不少發展中國家落後很多,這將嚴重影響TFP的提升。我們且看完成高中教育的適齡工人佔工人的比例,「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35成員國的平均是76%,歐盟21成員國是78%,中國則只是30%。台韓因為日治時期日本建立的中學,所以在經濟起飛時,擁有高中學歷的工人都在60-70%,中國卻因文革、上山下鄉和農村貧困使教育水平落後。

(三)台日韓在其經濟起飛期的不同階段都先後邁向民主化和市民社會。日本二戰後受美國影響採用了民主制度,南韓則在1979年朴正熙遇刺後步向民主,台灣則在蔣經國1987年廢除戒嚴法和李登輝90年代推動了民主改革。市民社會也隨之而來,南韓方面要特別多謝教會的貢獻,台灣則有美麗島事件和民眾黨的成立等。中國則反其道而行,2012年習近平上台後逐漸走向專制化。筆者不相信民主是經濟發展的靈丹妙藥,但過分獨裁專制,當政策出現謬誤而沒有制衡或異議,則肯定是壞事,中國正朝這方向越走越遠。

(四)台日韓這幾十年都尊重「私有產權」(property rights),也盡量方便和鼓勵私人企業家的發展。中國則適得其反,近10年企業家不得善終的例子多不勝數。事實上私人企業的回報率和創造就業都是國企的數倍,但2015年十八大三中全會卻提出了在社會主義經濟中國營企業應該維持主導地位,正式步上「國進民退」的回頭路。

(五)台日韓不是沒有國營企業,韓國更是全球頭5名,當然這跟排在首位的中國相差太遠了。現時中國的國企佔GDP的35%,僱用了14%的勞動人口。中國龎大的國營企業領域基本上是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阻礙,原因如下:

(a)國企的「資產回報率」(return on assets)在2018年是4%,遠低於民企的6.6%。不過筆者認為這4%也是假的,因為應該沒有扣除虧本企業的部分。

(b)國企在營運上有兩大優勢。首先是壟斷性條款,因為私人企業都禁止與其競爭,有競爭對手也只限於一兩間國企。另外,國企很容易可以獲得銀行貸款。由於中國所有銀行都是國有的,借錢給同樣是國營的企業順理成章。國企沒錢還便把債掛在資產負債表上,不需撇帳,只要不涉及貪污便不會受罰。但假如是私人企業,除非有土地或房產抵押,不然出事肯定懲處。2018年國企的40%是「殭屍企業」(zombie),賺的錢不足以付債息,債務到期必須以新債蓋舊債,但這些都不會被視為壞帳。假如我們採用西方的會計,那麼我們要將中國官方銀行的壞帳數目1.62%最少要乘大十倍,假如你把地方政府拖欠銀行的債務也算進去,銀行實際壞帳超過30%也應該是保守的估計。

(c)著名匈牙利經濟學家雅諾什.科爾奈(Janos Kornai)也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國營企業的根本問題。資本主義企業要面對的是「硬預算」(hard budget),公司持續虧損便要倒閉,但社會主義國營企業則是「軟預算」(soft budget),出現問題只要好好解釋,而企業又是計劃的重要部分,政府便會提供新資金令企業渡過難關。私人企業的主管是企業家或高薪的僱員,公司賺錢肯定有好處。國營企業的主管是官員,升職不是靠賺錢,搞好人脈關係和完成上頭指派的政治任務才是重要,試問效率和生產力又怎會被重視呢?

(六)台日韓三國這幾十年都和先進國家保持友好協作關係,中國這幾年卻因為竊取科技和戰狼外交遭到扺制。我們從上文看到生產力發展必須是通過與先進國家相互交流和互補長短才可達成。中國則將國民與外界隔絕,你是科研技術人員不能輕易看到國外的最新發展,也不敢與外國同行交流,怕不自覺地「涉露國家機密」和「勾結外國勢力」等,試問技術和生產力又怎會進步呢?

其實數字已明顯告訴了我們中國的生產力正逐步下降,直至2007,中國每多投資3至4元便會使國民生產總值增加1元,但到2017年則以下跌至每投資6元才能使GDP增加1元。

當習近平要增強國企的主導地位、加強封閉/獨裁/鎖國、外資撤離和美歐加速扺制,而中國的年青人和知識份子爭相「躺平」,你真的相信中國會變成超級強國嗎?

作者:林風

免責聲明:此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棱角》對所發佈的信息及意見,不予承擔任何責任。
投資涉及風險,讀者需小心衡量,投資前應適當地向獨立財務及專家尋求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