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最新 布氏鯨迷路2周「反肚」亡 ...

布氏鯨迷路2周「反肚」亡 環境局拒認漁護署反應慢 指不應簡單歸咎人為因素

一條長約7米的布氏鯨近日被發現在西貢水域出沒後,多艘私人及商用船隻先後前往該區一帶,更有市民「包船」觀鯨打卡;到周一,該布氏鯨被漁民發現「反肚」陳屍西貢牛尾洲對開海面,有專家懷疑其身上多處傷痕,是由螺旋槳造成。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周二(8月1日)在西貢萬宜水庫西壩了解鯨魚屍體解剖工作後稱,還需一段時間才可定斷鯨魚死因;他承認此前呼籲市民減少觀鯨的效果並不太好,指現時法例上有限制,令漁護署不能在一個短時間內設立禁船區等,「如要執行,在現行的法例下程序亦較為複雜」。

環境及生態局7月中旬收到報告指香港水域出現鯨魚,局長謝展寰稱當時「很關心事件」,立刻徵詢漁護署應如何處理,「漁護署亦馬上聯同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密切監察鯨魚,並研究有何方法幫助鯨魚離開淺水水域」。他們亦徵詢中國專家、本地保育團體、以及海外專家意見,「但發現當中有很多困難,例如用一些方法驅趕鯨魚會否令其受驚,或令牠因此而受傷,或如果以物理方法拉走鯨魚可能更加容易造成傷害」。

謝展寰稱,專家經各方面考慮後,認為應先觀察情況,因此漁護署呼籲市民減少接觸及騷擾鯨魚,接着鯨魚在香港水域消失了一段時間;直到7月21日他們再次接獲報告,就此漁護署亦馬上聯同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監察鯨魚情況,亦呼籲市民減少觀鯨,「但我們見到效果並不太好,所以在7月26日,我和政務司司長同時要求漁護署可否加強力度,但現時法例上的一些限制,令漁護署不能夠在一個短的時間內設立禁船區等,而如要執行,在現行的法例下程序亦較為複雜」。

謝展寰續稱,漁護署其後聯同水警及海事處出動了六艘巡邏艇在該海域巡邏,呼籲船隻不要靠近並遠離該水域,以及在附近的海岸上派發傳單,呼籲他們不要去觀鯨,而船家亦很合作,之後的周末亦不見再有船隻出沒觀鯨,「可惜在星期一早上,我們收到鯨魚死亡的消息,我們馬上在這裏安排解剖,看看能否知道多一點有關鯨魚實際死亡的原因」。

在鯨魚屍體解剖期間,初步發現除了以往的傷口外,還有新的傷口,謝展寰指這次鯨魚死亡事件是否直接與觀鯨活動或政府部門行動過慢有關,需要先看實際解剖結果,找出死因,「所以在這一方面不需要太快下結論,但對於將來要怎樣改善這個情況是必須要做的」。

至於漁護署是否需要問責,謝展寰認為漁護署在一開始已很緊密去監察事件的發展,以及在他們的權力下,聯同不同的專家,包括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商討如何處理,但發覺事情並不簡單,因為專家之間亦有不同意見,「剛才我亦提到,如何把鯨魚帶回公海亦有很多看法。最後唯一他們同意的,是暫時不要妄動,觀察一下情況比較好。所以並不是漁護署的介入或關注遲緩,而是實際上要如何處理有困難」。

謝展寰稱會從這次事件汲取經驗,會參考外國做法來製作一些方案,「將來有一些預案可以跟從,不用再花很多時間討論,可以令我們的行動更快捷、更有針對性、效率亦更高」。

至於鯨魚死因是否涉及人為因素,謝展寰表示不認為應很簡單地把責任歸咎於市民,「要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條例》去追究或檢控一些以往觀鯨的人,在技術上有一定困難。因為今次鯨魚的死亡或受到傷害,是否真的因為這些人造成,我相信不容易搜集證據。重點應該放在將來如何做得更好、更快捷和有效」。

謝展寰堅稱,他們不是拿法例上有限制所以導致鯨魚死亡作為辯解,「這次事件我們覺得將來要做得更好時有幾點可以留意和加強,包括公眾教育、做一些預案、加強培訓以及加強法例和守則,令我們將來做得更加好。並不是因為這個緣故,所以鯨魚死了我們也沒辦法,我們不是這個意思。就此我想澄清一下」。他並否認漁護署反應太慢,「這個問題我已經答了很多次,漁護署已第一時間聯同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參與管理這件事。但因為種種原因,鯨魚最終死亡,我們十分惋惜,但並不是因為他們參與慢及反應慢」。

謝展寰相信,在未來要如何避免這些事情再發生或者做得更好,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至於如何處理鯨魚屍體,漁護署與海洋公園討論過,鯨魚做完解剖後,計劃將其製成一個標本,將骨骼分離之後再進一步處理。至於鯨魚骨骼,則希望可以利用它做一些科學研究和公眾教育工作。

新聞來源:棱角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