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博客 【消失的書 記憶的城】「香...

【消失的書 記憶的城】「香港文學館」撞名?- 吳美筠

最近有媒體朋友問我,怎麼香港文學館鬧了雙胞胎?怎麼忽然在一個稱為「創建文化大灣區計劃」上宣稱特首李家超支持籌建香港文學館(為方便讀者分辨,下簡稱作官館)?官館旗手是左派愛國作家、明報月刊總編輯、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選委潘耀明,他在文壇神不知鬼不覺,疫情煩亂的局勢下,寫信直達特首,要求成立文學館。這事本不為奇,李家超一開聲,便知道輪到「整頓」文學了,奇就奇是在地點竟然又在灣仔。只要稍稍涉獵香港文壇都知道,在灣仔富德樓上曾有一家稱香港文學生活館的文學社團,在2013年改名註冊為「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下稱A館)。該館最近就事件在書面發表聲明,謂「從未知悉」這事,又從未和香港作家聯會合作過。聲明順帶盧列歷來所辦文學活動及出版,資源來自政府資助確也不少,證實A館的合法性和實體存在。聲明已無聲討或抗議意味,乃以應有之義提出「建館要確保業界持份者知情權和參與度」。噫,這麼一說,不就是暗示A館也在等候官館納入業界參與建成?等於默認有一個「香港文學館」在大家的期待中?然而,此時此刻搞個屬於大灣區的香港文學館,真的是香港人期待、或者需要的文學館嗎?

平行時空 你有你館

潘賈其屈機之餘勇回應A館聲明,說名字無專利,「霸」嚟都無用,「點樣盜用啫」!兩家似乎平衡時空,鷄同鴨講,你有你館,我有我管,無論官管抑或民營,都可以叫香港文學館云云!!最搞笑是文聯提倡的官館,據報會收藏香港作家的手跡、手稿、簽名本、出版物不同版本。這是什麼年代,人人手機在手寫作,或用鍵盤打字,搜羅手稿,豈非說明了官館把香港作家存在的時空緊釘在上世紀?這麼大搞作,手跡、簽名本便有價有市,可抄可賣,尤其已故著名作家。像潘氏數十年在明報月刊編輯之利,必收藏不少前輩作家手稿書信,可盡捐出,或善價而沽?再說,過去圖書館的香港文學資料室收集過我輩中人的手搞不少,也辦過展覽;中文大學香港文學資料庫也收藏和展出過;甚至香港大學圖書館也辦過同類展覽,且不說A館和一些小團的手稿展。曾經有圖書館叫我把作品重抄一遍以便他們展示本人手稿,試問這到底展示了我作品的什麼話兒?官館只要請政府把公共圖書館的香港文學資料室挪移入館,或索性改名,活生生的香港文學館便建成了,辦法何其簡單。反正我們都不會期望政府會責成籌辦者,經過民間諮詢、徵求意見、撰寫詳細計劃書、請顧問評核、成立前試辦等程序。官館提到邀請研究香港文學的學者,齊聚一堂舉辦各類型的文學交流講座,更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近十年各間大學均開設香港文學專題科目,不時辦文學講座、學術研討會,筆者出席過甚至辦過無數這類活動,只要谷歌一下便知。香港為甚麼還要一個官館玩埋一份?

此舉同時完全無視過往香港文學界真實爭取過、討論過、探索過立館這議題。2009年5月,學者司徒薇建在「西九文化區民間論壇」發起文化界人士參與籌組西九「民間方案」,並建議在文化區增設香港文學館。後來董啟章作召集人,成為「香港文學館倡議小組」,以「文要有學,學要有館」為口號聯署要求西九設文學館。爭取敗北後小組重組,為「香港文學館工作室」,是為A館的前身。其後A館把倡議文章編滙,出版《文學是一場寧靜的奮鬥:香港(未有)文學館》一書,可惜這書已消失在A館官網產品頁面。文學館的討論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一路走來,很多文學團體包括A館把文學帶入1公共空間,已實踐不少實際等同文學館所承載的部分性質,包括把文學放在香港公共領域,提出謅商、探研、論述、轉化、展演等等,通過不同媒介促生文學創作、展示文學及文學作家,早已涵蓋並超越教育、推廣、出版、展覽的舊有模式。若一個文學館以保存和研究為重點,不如叫文學資料館?不過,中大香港資料庫早己存在,且辦得有聲有色,何必脫褲子放屁。

忽然熱心 由上而下

無論是港英政府,或港共政府,過去文學從來不是他們首要議程。港共政府忽然熱心起來,由上而下,成立香港文學館,說法是讓香港的文學為大灣區添色掛彩和成為中華文化不可割裂的部分。我很好奇,那麼多港人用外語創作,如何歸入中華文化的部分?香港文學界今時唔同往日,這幾年香港經歷變故,文學也躱不過,加上出版受限制、發行被壟斷、言論自由受壓、紅線不清不楚,跨過風霜雨打,反而大小文學團體、蚊型讀書會,線上線下,遍地開花,獨立書店和文學出版沒有停止過。無論留港或離散者,似乎更多人在談閱讀。教育局斬殺了中文科的聽、講卷,讀寫又變回主旋律,帶挈文學在教育界全線推行;在香港文學界,金庸、小思、劉以鬯、西西已獲得終身成就獎的當下,香港早已脫離文化沙漠這誤解,並以文學的香港與世界對話,展現港人如何在壓抑中保留充滿各種可能、混雜多元的文化特徵,創作超越而具創造性的後現代文學語言。

計我話,既然撞名無妨,不如在各區人人都開設文學館──佐敦文學館,屯門文學館,坪洲文學館,沙田文學館、香港仔文學館……要不,來個澳洲香港文學館,倫敦香港文學館如此類推。館,不一定要實體空間,反正重點不在展示文物就是了。香港文學四圍都係,只要認真讀讀書,不困在圖書館裏,四圍找找看看,便認識本土香港文學如何衍演獨特,那就不必企望被融入了。

作者:吳美筠
曾任香港藝術發展局委員及文學委員會主席、藝術支援組主席、策略委員會及管理委員會委員。策展首次由藝發局主辦的大型文學節「文學串流」,鼓勵文學多元展演,串連不同文藝團體及作家,以文學為核心,讓文學與其他藝術文化領域,可以有更好的串流與連繫。

支持我們:https://points-media.com/sup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