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 HR 界鬧得沸沸揚揚的,是澳洲政府提出了一項重大改革,名為「Payday Super」。所謂 Payday Super,就是把雇主支付員工 superannuation 的時間,從現行的「最少每季一次」,改為「每次發薪時同時支付」。簡單啲講,以後每逢出糧,雇主就要一併把 super 匯入員工的退休金戶口。這項新制預計於 2026年7月1日 正式生效,由澳洲稅務局(ATO)負責監管。
改革的目的看似簡單:政府希望解決長期存在的「延遲支付」或「未支付」super 的老問題。據財政部估算,每年有超過30億澳元的 super 被拖欠或漏繳,受影響的主要是兼職、臨時工及低收入群體,其中女性比例尤其高。新制度要求雇主在出糧後七個工作天內完成匯款,讓員工的退休金可以即時進入帳戶,提早累積利息,從而在長期上增加退休儲蓄。
對大企業而言,這項改革相對影響較細,中小企的話,便容易出現現金流壓力,因為這項措施意味著資金需要更頻密地流出,難以周轉。以往三個月支付一次的模式讓雇主有一定緩衝期,如今改為「即時支付」,實際上加重了中小企的財務壓力。其次是行政成本。目前多數公司透過「Small Business Superannuation Clearing House(小企業退休金清算中心)」一次過集中處理付款,新制度下這種便利可能被取消,雇主必須自行分別處理多筆匯款,導致會計、薪酬及行政工作量倍增。對於冇自動化系統嘅中小企,這會造成沉重負擔。
再者,改革雖然打著「保障工人權益」的旗號,但實際效益可能被誇大。對多數正規受薪員工而言,退休金原本已能準時支付,所謂「提早幾星期入帳」對長期回報的實質影響有限。反而,整個制度調整所需的技術升級與合規監控,將轉化為更高的營運成本,最終仍可能反映在消費者物價或工資壓力上。
的確,從制度公平角度來看,Payday Super 的出發點無疑是好的:員工工作一日就應獲得應有的退休保障,而非要等上幾個月才能真正「落袋」。但公共政策往往要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平衡。政府的立場著重保障個人權益,卻忽視了企業運作的靈活性和經營壓力。如果企業因此削減人手、延遲招聘或將兼職工轉為外判形式,反而可能損害原本想要保護的勞工群體,隨時本末倒置。
最後還有一個關鍵問題:執行成效。政府要如何確保雇主遵守?ATO雖表示將強化監管,但更多交易意味著更龐大的資料流與行政審查。若未配套足夠資源與技術支援,制度仍可能「有法難行」,淪為另一種紙上改革。
宏觀來看,Payday Super 是一項出於善意但潛藏風險的改革。它旨在讓員工更快獲得保障、減少拖欠問題,理論上可提升退休儲蓄效率;但從實際操作層面來看,它或將帶來企業現金流緊繃、行政負擔增加、甚至物價連鎖反應等後果。要真正做到公平與可持續,政府或許應該在保障工人權益與減輕企業壓力之間,尋找更靈活、務實的平衡點。
作者:Sydney HR 的日與夜
關於作者:作者為一企業人事部職員,同時為合資格Life Coach,國際九型人格師、MBTI及DISC Advance持牌培訓師。最鍾意玩玩具同寫下嘢。現我城隕落,無比哀嘆,盼一盡綿力,將文化保存,以文會友,抒發一下。這篇文章,歡迎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