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國安以涉與社交網站專頁「小彤群抽會」有關拘捕,前荃灣區議員陳劍琴周一(19日)發文,指事件後多次被人「消聲匿跡」,包括先後被劇團退演、被匿名投訴至終止教學,控訴公民社會中有不少「默不作聲」的人,成功地令每個「敏感」的人被消失於不同領域。
上周同日被退演 被終止教學工作
陳劍琴周一(19日)早上在社交平台發文,稱自己正被「消聲匿跡」,她指上周同日發生兩件事件後,決定公開披露。
陳在2021年辭任區議員後,轉任舞台劇演員。她有份參演的舞台劇將於下周公演。但據她了解,康文署審查演出名單後,知悉她會演出,要求劇團換走「指定演員」,否則部門將引用「條例」拒批本來已批出的場地。
翻查記錄,陳上一次康文署場地演出是去年 5 月,演出一套關於LGBTQ+的舞台劇,而她是在去年 6 月被國安以違反《維護國家安全條例》(23條)下第24條 「煽動意圖的相關罪行」拘捕。據陳跟《集誌社》的訪問,她「唔夠膽揣測兩者有冇關連」。
陳劍琴被退演同日,她亦收到兼職教授的院校通知,指因收到不明來歷的簡體字投訴信,突然被終止教學,「過程沒有上訴途徑或合理程序」。她在訪問提到,匿名舉報在《國安法》後非常普遍,自己不清楚投訴信內容,曾向院校方面反映,「唔介意問我課堂做乜、我教材亦公開」,形容自己被動亦無力。
陳劍琴:不應淡化成個別事件
陳劍琴今在 Facebook 文章形容,權力一方或將事件淡化為「個別事件」,以隱藏對公眾及社會整體的影響,而牽涉其中的弱勢者只能單打獨鬥,面對打壓、最終被消失,公民社會應明辨同處熱鍋中,如何避免有意無意站到了權力一方,成為加害或壓迫者。
她又指,「每個被扣上『敏感』帽子的人,經歷被審查、被拒絕、被疏離、被勸退、被隱藏而無法言喻」,無法在香港發展和投入興趣、找到工作,是一種『被逼消失於社會的人生』」而和諧背後淹沒了很多人生活與生存的權利。
她認為,若社會繼續活在因妥協或退縮換來的和諧中,無視「和諧」過程中被壓迫的人,將會逐漸淡薄公民意識,將本來已被切割的公民社會變得更碎片化。
她最後反問,「是誰令龐大機器如此運作正常又成功地令每個「敏感」的人被消失於不同領域?是權力本身?是制度?還是除此之外,每位協力拿起遮醜布的人和機構,或每一次的默不作聲?」,表示「我雖勢弱言輕,決不虛作無聲」。
據《棱角》了解,數名曾因國安法或23條拘捕者,即使已獲保釋,生活上仍處處被監控或受到阻礙。
其中因612基金案被捕的天主教香港教區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是罕有能短期取回護照,出序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及教宗方濟各的喪禮,每次只能出境不過 10 日;其他人則只可留在香港,就業或生活有困難。
去年被國安警以 23 條拘捕 3 個月續保一次
去年六四 35 周年前夕,國安警引用 23 條,拘捕8人,稱涉與社交網站專頁「小彤群抽會」「煽動」有關,被捕者包括前支聯會副主席鄒幸彤母女及舅父、前區議員陳劍琴、關振邦夫婦、前支聯會常委劉家儀、牙醫李盈姿。
他們其後獲准保釋,陳劍琴上月亦有更新,需要每 3 個月續保一次,又引用歌手陳卓賢 Ian 的〈地球上的最後一朵花〉歌詞,稱「然而無人可更改這樂觀的信仰 如孤花總有日豐收的倔強 烽煙不會永久侵佔這一章 微光終會遇上」
陳此前曾在深水埗商場裡開設車仔檔,售賣文具及線香。在2023年六四當日,曾遭警察「問候」,不能擺放悼念蠟燭。
新聞來源:《集誌社》、棱角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