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機構就香港自《國安法》及《23條》實施後的⾹港資訊自由作分析報告,指出香港政府「依法」監控及限制資訊存取和傳播,令政府透明度大減、新聞⾃由受侵蝕、企業難以取得數據,除損害公民社會監督政府,長遠影響亦國際商譽,損害經濟競爭⼒,及增加交易風險。
東京大學先端科技研究中心客席研究員Athena Tong 分析,報告以文獻分析及訪談的方法描繪出一個「資訊控制生態系統」建構:以模糊不清的法律定義、檢控、封鎖以至滋擾記者方法,正是「預期性自我審查」在高壓資訊環境中的典型模式。
韌性創新實驗室(Resilience Innovation Lab)今(16日)發表的「維護香港資訊自由:挑戰、機會與出路」報告,突顯5個香港資訊自由的挑戰:
- 缺乏檔案法和資訊自由法,令政府不透明及可任意銷毀紀錄;
- 記者被審查、簽證被拒、騷擾及被捕;
- 港府增加數據移除、拒絕資訊要求,並透過法院禁制令壓制重要資訊存取;
- 《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對「國家機密」和「間諜活動」定義模糊,使研究人員、商界及記者面臨風險;
- 金融數據透明度的限制、國安法例的域外應用,威脅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吸引力。
Athena Tong 指,從地緣政治與經濟安全角度來看,這些資訊限制的後果不容低估,正逐步侵蝕香港當初因為資訊流通、法治體制相對健全而能夠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形象與功能。
「這種多維度控制方式,不僅高效,政府亦可否認有施加壓力。尤其是當政府資訊索取制度名存實亡、甚至成為箝制機制之一時,所謂『法治保障』淪為表面工程。」
報告建議政府應制訂符合國際標準的檔案法及資訊⾃由法,清晰定義國家機密,以及加強對⾹港記者及研究⼈員的⽀援網絡。組織又呼籲,國際亦需加強對中國及⾹港的外交壓⼒,保障資訊完整性與⼈權。
壓制資訊流通 影響傳媒學界
報告包括對⾹港公民社會成員的訪談,其中多位記者表明,減少針對政治敏感⼈物或事件的訪問與報導,避免成為執法⽬標。去年9月,香港記者協會指記者遭系統性、組織化騷擾。有記者則表示因遭到滋擾及跟蹤,為著安全問題退出⾏業。
受訪的記者Bernard特別提到,其公司因有組織地被投訴針對,考慮不將敏感新聞發推播通知,及放到次要位置。「我們經常有很好的新聞故事可以報道,但必須先問高層是否可寫,他們大多會否決。有時候雖然可以刊登,但不能發推播通知,也不能放在網站首頁。」Bernard指編輯決定不報道《如水》網站被封鎖事件,因為該雜誌的編輯團隊包括被港府通緝的流亡人士。
有曾為多間媒體工作的自由攝影記者表示,有銀行就他收取某本地媒體的款項進行質詢,他家人亦遭騷擾,最終選擇離開這行業;另一名攝影記者在歷史博物館拍攝國安展覽時,被不知名人士尾隨兩小時,及查問其是否為某本地媒體工作。
另一擁有大量追蹤者的獨立記者,則指記者和編輯被「起底」,其工作場所及親屬的學校曾收恐嚇信件。
學術界亦無倖免。有香港私人基金會曾接獲匿名信,指控其資助的某場學術活動違反《國安法》,基⾦會其後決定不派代表出席該活動。基⾦會職員估計,被舉報或僅因基⾦會公開資助長期批評港府⼟地政策,及調查⼟地⽤途的組織。
分析員:資訊不流通損國際商譽增風險
報告亦提到資訊自由對香港國際商譽的影響,引述一倫敦分析員指,「若缺乏資訊⾃由,便無法正確反映股價,進⽽影響整個股票市場的運作。」
該分析員強調,⾹港⼀直是外國投資者掌握中國⾦融資訊的重地。有鑑中國市場不透明,若⾹港進⼀步以國安為由限制披露公司資料,將嚴重損害投資者對⾹港的信及增加交易風險。
報告指,香港交易所在2023年取消企業申請上巿須披露與中國相關風險的要求。而至去年5月,中國首次中止披露「北向通」交易數據,不再公布經滬深港通買賣上交所和深交所證券的實時數據等;到8月,北向交易數據被進⼀步限制為季度公布。
上月通過的《關鍵基礎設施(電腦系統)條例草案》,報告認為實質上賦予港府對關鍵基礎設施的跨境管轄權,亦予執法機關更多權力,額外的合規負擔與法律不確定性可能削弱外資信⼼,甚至促使跨國企業重新考慮在港設辦事處,最終損害⾹港作為國際科技樞紐的地位。
報告提出補救措施 政府、商界、國際社會均有責
報告提出五項補救措施,指港府應制訂符合國際標準的檔案法及資訊⾃由法,終審法院糾正限制資訊⾃由的法庭裁決。行政當局應停⽌審查政策及移除公共資訊;又建議執⾏聯合國建議,修改或廢除違反國際⼈權義務的國家安全法例。
報告亦提到商界、商會及投資者應倡議清晰定義國家機密,及強化企業政策去抵制政府過度的數據要求,以及定期發布有關政府資訊要求的「透明度報告」。
至於公民社會,報告提出記者、民間組織及相關機構應採⽤抗審查技術保障公共數據及數位檔案,並呼籲國際社會監察及報告⾹港資訊⾃由情況,對中國及香港施於外交壓力,同時加強對⾹港記者及研究⼈員的⽀援網絡。
東京大學先端科技研究中心客席研究員Athena Tong補充,「這些努力的成效,取決於跨國協作,與本地或離散社群持續投入的意志,以及相關的國際企業衡量風險利弊,是否願意協力推動香港的資訊自由。」
韌性創新實驗室(Resilience Innovation Lab)由來自亞洲的資深研究員和人權捍衛者於2023年創辦,旨在促進民主、科技與公民社會韌性的協同效應,尤其是在威權主義當道、自由民主世界與開放社會受到威脅之時。
實驗室目前專注於Web3科技研究、推動在衝突與後衝突地區之集體記憶與歷史的數位保存,建立資訊自由與法治制度之韌性,並促進在非民主政體中的法治文化。
棱角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