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文化 英倫隨舟往走 續尋悅讀風景...

英倫隨舟往走 續尋悅讀風景 - 記第四屆英國香港書展

上周末,第四屆「英國香港書展」於倫敦「一頁舟」舉行,十二家書店及出版商匯聚北倫敦 Belsize Community Library,輔以講座及音樂表演,逾千人閱讀部分在香港已無法出版或正式發行的書籍。
總面帶笑容的「一頁舟」的主理人 Denise 曾是建築師,手腕未知是否久經勞損,每次見她都戴著護具。上一次來到聽李靜君教授再談香港的解殖論,今次人聲鼎沸,各書店著力與香港人,以至本地居民交流。問到 Denise 到底千多本香港藏書中,哪些是記載著香港的記憶與知識?
「必然是這些小誌(zine)與獨立出版。他們有獨立故事,我們亦盡量搜集獨立出版。」她拿起《一字一白 香港 一OO人》及《行動者的回憶》,「這些都是個人的小故事,記錄那些香港人對社會、對自己、對行動的感受」,還有尚未完整的法庭報導《庭刊》紙本版,「印刷產物拿在手上是不同的。」
無論是「姐姐」旗袍葉劉作封面的《重口味》,還是描繪荃灣香車街街市的繪誌,由設計到釘裝,均帶出版者的巧思。

Deacon Lui 的《Every Time They Ask——We Say We Are Waiting》拍攝來自香港,身在英國,未有歸期的等候庇護申請者,交予他/她們一台菲林相機拍攝自己,也以從香港帶到英國的行李箱改製成的針孔相機,拍攝他/她們的生活。

「每個人都拍攝到不同的東西。」攝影書集製作成用風琴摺本,生命經驗間相互連結亦糾纏, 他自言拍攝中與他們交往,觀察他/她們的照片亦是療癒,也是攝影書的方向,讓一些經驗可以實在地被看到,被觸碰。

曾經在曼城設有實體店的讀一書店店長 Leo,不諱言兩年書展中最「好賣」者,必是香港直接相關的社會議題書籍。「這邊比較多年青人,合家歡亦有。」諾丁咸的同呼吸書店 Andy,則留意到倫敦較多成年人從同邊城市來到,「周末出城當成活動。」

Leo 亦展示他們的 WhatsApp 社群,「沒有實體書店之後,經營的確不易,更多季節性的訂單。原來的空間著重社群間互相認識,以 WhatsApp 保持聯絡,就更好保持眾人的連結(Bonding)。」

棱角編輯部

支持我們:https://points-media.com/sup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