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研究機構「英中透視」(UK-China Transparency)指,研究中國敏感議題的英國學者曾受不同程度威脅,以華裔者尤甚。
學者為免因中國簽證被拒而無法進行研究,或會選擇自我審查,大學亦有一定程度的「提示」。華裔學者則身在中國的家人遭到騷擾或威脅,以至自己被威脅。
中國留學生亦指面臨壓力,受到中共要求,監視及監察同學的行動;香港學生亦不敢多言。
有在英國大學任教的華裔學者向《棱角》確認報告內容屬實,一直留意到中國學生在導修課(Seminar)中甚少發言;如討論題目較敏感,中國學生會在下課才私下回應,不會在課堂上公開討論。
亦有學者向《棱角》透露,有中國學生會取用大學的多元包容公平政策,投訴教職員就中國政治動員,以及引用中國學者分析「小粉紅」「出征」的論文「反中國」,挑戰學校對言論自由的保障,亦消耗其心神處理豁外行政事項。
英國大學近年過渡依賴中國學生學費,以至在中國設有分校。
英國本月 1 日正式實施《高等教育(言論自由)法 2023》(Higher Education (Freedom of Speech) Act 2023),大學即使與外國有合作協議,亦必須更積極推動學術與言論自由,惟僅受訪三成學者知道此條法例。
教育部技能事務大臣施卓琪(Jacqui Smith)向《BBC》表明,新法例顯示英國絕不容忍外國政府恐嚇、騷擾或傷害個人的行為,會與英國大學監管機構「學生事務辦公室」(Office for Students,OfS)合作保障學術自由。
中國駐倫敦大使館向《BBC》指,報告「毫無根據且荒謬」,並表示中國尊重英國及其他地方的言論自由。
學者指被監視或滋擾
「英中透視」去年向近 500 名中國研究學者發出問卷,收到 50 個回應,一半有研究如新疆及西藏人權情況、中國在外國的干預等政治敏感議題
聖安德魯斯大學(University of St. Andrews)中國研究榮休教授利大英(Gregory Lee)曾在香港城市大學任教,他在報告中點出「審查的厲害之處,在於從不明言其標準。」
學者只能估計哪類研究會被視作敏感,六成回應認為研究會影響可以進入中國的簽證機會,認為如因研究需要,需與中國政府官員面對面交流的話,或令他們卻步敏感研究。
六成四人亦同意,大學過度依賴中國學生學費,會令大學緊張維持與中國的關係;三成人指因需要避免政治衝突而修改課程。
報告引述一位學者 X 因受壓去移走課程中會激怒中國「愛國」學生的部分,又被資助者查問其研究會否刺激中國政府。
X 又指,中國政府會就其研究作出威脅,及向大學的國際學生招生部門提及其研究撥款申請,製造壓力。
另一位學者 Y 因受壓放棄教學,提到有中國訪問學者對他耳語指「我們在監視着你」,再在公開埸合高聲大喊,質問其個人背景。
報告更點明,有中國外交官員要求大學中止敏感研究,或在教學大樓自出自入,或要求大學向其提供僅供內部參考的研究員名單等。
學生被要求監視同學 香港學生怕敏感不多言
四成多受訪學者認為,英國大學未有充份保障他們的言論及學術自由。
報告提到,有大學附近的中國商人滋擾學生,六成受訪學者亦同意中國留學生被監視及滋擾,而最主要的監視網來自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Chinese Students and Scholars Association)。
有中國留學生指出被中共要求監察學生活動及言論,提到回到中國後會被官員問話。
有兩位學者提到,來自香港的學生在 2019 年反修例運動期間不敢多言,也要求課堂中言論保密及不被錄音。
有中國學生也對學者指,被要求監察學生活動,回到中國後也會被官員問話。有學者指聽過有中國官員到他的課堂上視察,但沒有提供細節。
這種情況令到課堂氣氛壓抑,對非華裔學生而言也不利於學習,直至 2022 年「白紙運動」反對中國防疫政策後,才稍有改善。
英國新例保障大學言論自由
英國本月 1 日正式實施《高等教育(言論自由)法 2023》(Higher Education (Freedom of Speech) Act 2023),OfS 曾指出會以新法規重新審查孔子學院,擔心其對校園言論自由構成威脅。
早於 2015 年,芝加哥大學的人類學者 Marshall Sahlins 已著有 Confucius Institutes: Academic Malware 一書,批評孔子學院的審查侵蝕大學的言論及學術自由
OfS 現時有權力去防範外國政府或機構影響學術自由,並將設投訴機制,讓大學員工和訪問學者直接向 OfS 提出關注。
OfS 亦表明,大學應該修改或終止任何會威脅校園言論自由的協議,包括由外國資助的獎學金或計劃。
新聞來源:《BBC》、棱角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