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專才計劃」從中国大陸到香港的鳳凰衛視女主播田桐,曾拍片批評「繁體字」有多麻煩,例如一個發音為「ta」的字,簡化字只有「他」、「她」和「它」,但香港人則會分為「他」、「她」、「祂」、「牠」及「它」,令她非常困惑。
又如「乾燥」、「干涉」、「幹部」的「乾」、「干」和「幹」,發音相同,大陸都只寫「干」,香港則分為三個字,令女主播看着頭痛。也有些字的字型「太相似」了,如「與」和「興」,「裏」和「裹」,使她眼花撩亂。
光是以上例子,我已覺得非常奇怪。女主播似乎認為同音字必須有相同寫法才好用,那麼她學英文一定很痛苦了,sun與son,see與sea,by、bye和buy,pear、pair和pare(下刪500字例子),都是同音不同字,對女主播來說,英文的「麻煩」大概不遜於正體字。
田桐又說,簡體字是1949年開始在內地使用的,但此文化沒有傳入香港、澳門和台灣,所以這三個地方都仍在用繁體字。她似乎完全不清楚中共推行簡化字的歷史。
首先,1949年中共仍未推行簡化字。1949年8月吳玉章寫信給毛澤東,要求簡化漢字、推動拼音字,以達到廢除漢字的終極目標。此時毛澤東才找郭沫若等人研究文字改革方案。1951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的籌備會成立,毛澤東於是宣布:「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
如是者「籌備」、「研究」幾年,到1956年中共国務院才正式頒布「漢字簡化方案」,可見中国使用簡化字是始於1956,而非田桐所說的1949。她連年份也搞錯,相信更不會知道中共推行簡化字的目標,根本不是因為它「好用」,而是為廢除漢字「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鋪路。
在影片中,田桐也問過「香港為什麼現在還用繁體字」,我覺得她不妨也問一問季羨林和毛澤東。季羡林生前曾明確指出簡化字毛病:一,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延續至今,漢字起了巨大作用,讀古文必讀繁體字;二,漢字簡化及拼音化是歧途,祖先用了幾千年都沒有感到不方便,為何到我們手裏就拋棄了?
至於毛澤東,他口裏對正體字說不,身體卻很誠實——他雖然指清了「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但自己一直不寫簡化字,也沒證據顯示他懂得寫。
1965年10月1日,在簡化字推行差不多10年後,毛澤東第二次為《新疆日報》題字——第一次是在1949年,他用正體字寫「新疆日報」」四字——把「疆」的左邊省掉,寫成「畺」(見附圖)。「畺」是「疆」的異體字,在古書是相通的,毛澤東大概以為這是簡化字。
不幸的是,中共頒布的「簡化字總表」根本沒有「畺」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授權轉載:馮睎乾十三維度Facebook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