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香港,現時位於錫菲市(Sheffield)的C&G藝術單位,與三位流亡緬甸藝術家 Sai ▇▇▇▇, K 及 Ma 合作,於倫敦及鍚菲舉辦《等天收》緬甸流亡藝術家聯展,見證那些在被緬甸軍政府治下,被掩蓋的真實故事。
上周六(3日)反對倫敦中國超級大使館示威後的行動者對談, Sai ▇▇▇▇ 及 K 跟嘉賓講者張晞晴及劉祖廸一同探討當前嚴峻的政治局勢下,人權捍衛者可採取的策略,提到「無權力者」應該團結一致,全方位努力去驅趕侵犯人權中共勢力。
張嘉莉:緬甸與港人同抗爭
藝術家 Ma 原本會出席對談,但C&G藝術單位的張嘉莉解釋,她作為人權倡議者,曾多次申請簽證仍未拒絕,最終未有成行。
會場展出她 16 分鐘的短片 “Silent Heroes” (《無聲英雄》),記載軍政府的殘暴,以及那些持續反抗暴政的小人物故事。她亦展出在監禁期間,以偷藏的鉛筆創作的詩作。
張嘉莉在示威前後都提到,緬甸人的抗爭與香港人實際面對同一背後推手:中國。
2 月時上一次反大使館示威,有緬甸流亡人士上台分享,結果他的家人被軍政府拘捕及滋擾,足證中國的距境鎮壓無分邊界。

是藝術家,也是流亡者
Sai ▇▇▇▇ 的家人也是受害者。他的父親本是政府官員,2021年軍政府政變後淪為政治犯,母親則被軟禁,只有他僥倖逃出生天,四處流亡。
他跟太太 K 提到,在泰緬邊境有不少緬甸人為生計遊走,見過有人被擄走,背後涉及中共勢力。
Sai ▇▇▇▇ 的 “Please Enjoy Our Tragedies”(《請享受我們的悲劇》)以及 “Myanmar Junta’s Playbook for Kidnapping, Abduction, Torture, Arbitrary Detention, and Extrajudicial Killings” 《緬甸軍政府綁架、強迫失蹤、酷刑、非法拘禁與法外處決手冊》)(簡稱《手冊》)是一份手冊和指南,深入剖析緬甸軍政府的系統性壓迫,根據對倖存者的深度訪談,揭露了軍政府對人權的嚴重侵犯。
K 則展出緬甸政變與近期地震中受災兒童所繪的畫作,揭露無辜生命在衝突中所承受的長遠痛苦。
Sai ▇▇▇▇ 說到激動處時,直言批評不明理為何明知敵人當前,而在海外流亡者卻總不團結,互相抗衝以爭取公眾視線,「為何不能團結?」
K 亦補充,理解難以要本地人即時理解緬甸跟香港面對的跨境鎮壓,「但香港人總不能代你們去打這場仗。」
兩名被香港警方國安處懸紅通緝的港人民主運動人士劉祖廸(Finn)及張晞晴(Chloe)亦同意,港人面對中共時常有無力感,唯有團結方能對抗。
Finn曾經到過緬甸,「我感受到那種無權力者的力量,嘗試在倫敦開設展示香港情況的展覽。」Chloe則稱,要本地人對千里之外的事情有感受,實在頗難。
「或者要向巴勒斯坦人的策略及韌性學習… 他們數十年來堅持信念,由最微小的倡議工作做起,才能被人認知,」Finn說。

英政府支援緬甸人力不致
有在場港人分享以藝術及劇場教育,在緬甸及倫敦增進公眾對事件的認知,「從藝術察見社會」。眾人同意,在現時美國國際援助署(USAID)被削資助時,需要以更創新的方法去推動倡議。
張嘉莉表明英國外交、國協及發展部(FCDO)過去一直撥款支援緬甸人民生活,卻無法處理軍政府政變後,是否應繼續援助的考量。「中國在支持軍政府,撥款入去根本是晒錢!」
Sai ▇▇▇▇ 則認為,他以藝術作媒介,眾人亦應爭取外交的渠道促進改變,提到英國國會跨黨派國會緬甸小組會是一個方向。

作為香港自由委員會基金會傳訊與傳媒助理的 Chloe,3 月曾在英國國會人權聯合委員會就英國境內發生的跨境鎮壓作證。她亦認同,要定義跨境鎮壓或有難度,但需要讓英國等地國會及政府了解,香港人、緬甸人,以至其他人,都在英國及世界各地,感受到原居地及中國的長臂打壓。
倫敦及鍚菲的展覽直至本周日(11日)完結。
展覽詳情:https://www.candg-artpartment.com/artpartment_exhibitions_artinprotest2025.html
棱角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