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散是今日香港人的共同話題,承傳亦是。中共的泰山壓頂,香港未來的文化面貌改變,是可以預期的。身處海外的我們焦慮迫切,只怕一、兩代之後,我們熟悉的東西已消聲匿跡。究竟如何保留香港文化?香港文化的核心又是甚麼?利世民有一個很清晰的答案——流行文化。回到最基本,用聲音去保留香港人的文化,「港聲你聽」。
最初有一群香港人,散居地球不同角落,想一起做一件事。背後有一個共同想法,承傳、發展香港的文化。曾在壹傳媒工作的利世民,國安法落實後的一星期,登上飛機離開香港。低調、沉默地生活了一段日子後,他重新活躍在網絡上,逐漸召集了來自各地的香港人,忽發奇想,大家一起去做一件事,結果「港聲你聽」就這樣誕生。
「其實最初是想到做話劇的,因為話劇是最能夠緊密連結到一班人,但現場話劇有好多限制,尤其是對一班身處不同國家的人。」在八、九十年代長大的人,經歷香港娛樂文化最璀燦的年代,大家都經歷了很多相同的事物,其中「廣播劇」是一種。利世民做了一個非正常調查,問身邊的朋友聽過哪一齣廣播劇,《18樓C座》當然是最多人聽的,但大家一頭熱去講時,才發現原來大家都曾經一起聽過很多廣播劇。原來互聯網世代以前,廣播劇是很多人的共同文化。
今時今日竟然回到過去,搞廣播劇?沒有錄音室,演員來自各方,身處時區又不一樣,網絡年代以前真是做不到,但現在有一個Discord就可以了。利世民組隊錄音,隊員各自有不同崗位,聲演、錄音、後製。「大家好似返回中學時代,一齊做一個Project,好有滿足感;整個旅程都很神奇,而整件事又真係做到,無論最後結果如何不重要,是大家都有得著。」當中有幾個成員很有潛質,花了很多時間做後製,體驗到香港人的精神,「一係唔做,要做就做好」。
「港聲你聽」的故事是隊員集體創作,每個人都會有一個角色,好像利世民就是一個「經常不擋頭的圖書館管理員」,亦有人是廣告公司老闆,故事線就沿着角色們自然發展。「目前已經發展出兩條故事線,一條是『有嘢唔見咗』,另一條是『有嘢多咗出來』,甚至有角色是雙重身份;非常好玩。」雖然錄音前都會有劇本,但其實每個人的角色是自然推進故事,劇本就似有機體,自然生成。
這種集體創作,就像正在玩角色扮演的大型桌遊。「既娛樂自己,也有一大班人參與,很好玩。這個都是一個公民社會的習作,為香港的廣東話去做一些事;亦可以邀請更多人一起參與,發展很多條故事線都可以,鬼故、魔幻的也可以。」
利世民一直關心的是語言,8、90年代香港潮語可以反攻大陸,這是流行文化的感染力。「自己有一個目標,是在未來日子,是否可以創造到一兩句的潮語,能夠入屋。」香港話應該是有生命力,不是凝固而是與時並進,讓世界看到香港人的創造力。「我過去就會用『神奇國度』來形容某一國,好似『肥佬黎』這個花名,深入民心。創造到這些詞句,就可以超越物理的限制。這個文化工程是一定要努力去做。以往大台式的媒體已是過去式,也失去創作力。
「港聲你聽」團隊成員邊學邊做,嘗試寫劇本、剪接聲音、配樂,甚至想過創作主題曲。「如果覺得我們的劇質素不夠好,有興趣可以加入來,這個不是晦氣話,是希望更多人一齊參與。有新故事線又可以開新團,亦可以開Season 2。」有意參加的可以經由利世民的網站報名。
這個廣播劇的製作,也是體驗真正的民主方式;完成錄音之後,要得到團隊所有成員的共識才能公開播放,並確保所有人都覺得舒適為止。
不過,團隊成員來自不同時區,甚至是南北半球的國家,錄音時都遇到很多趣事。利世民談起有一次錄音,團隊成員來自南北半球,其中一位成員的環境聲很嘈吵,原來成員來自澳洲,北半球是冬天,但南半球正處於夏天,嘈吵聲是蟬叫聲。
利世民期望這個廣播劇是一個開始,透過由下而上的方式再次催生新的流行文化生態圈,就像以前香港曾經經歷過的那樣,期望海外香港人也能參與其中;流行文化有能力影響超過一代人,但仍要靠商業運作。「繼續支持香港是一件好事,繼續生活,繼續消費,不必永遠生活在痛苦之中。無論是生活在海外還是香港,每個人都能樂觀面對生活,充滿希望。」
棱角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