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政界持續就國會中國間諜案撤銷控罪,引發現任工黨施紀賢(Keir Starmer)政府、前保守黨政府和皇家檢察署(Crown Prosecution Service)之間相互指責,甚至美國白宮亦再次提出要重新考量跟英國作情報交換的安全考量。
案件原訂於本月開審,惟皇家突然在上月中以「證據不足」為由撤訴,現屆府歸咎前朝政府責任,指罪行發生在前朝政府執政期間,辯稱起訴只能基於保守黨政府當時中國沒有被指定為「國家安全威脅」立場;又稱撤銷指控是皇家檢控署的決定,沒有任何部長、政府成員或特別顧問參與其中,並就皇家檢控署撤訴「感到非常失望」。
保守黨反指責現屆政府以此為藉口,指該黨執政期間曾多次表示北京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保守黨黨魁栢丹娜(Kemi Badenoch)又批評工黨政府似是故意撤控以討好中國。
政界著眼於由首相施紀賢任命的國家安全顧問 Jonathan Powell 參與程度,周一時安全大臣翟偉紳(Dan Jarvis)將 Powell 的副手、 國家安全副顧問 Matthew Collins 「擺上檯」,指他可自由決定是否提供檢控關鍵證據。此舉引起兩名前內閣秘書 Lord Case 及前國安顧問 Lord Sedwill 發聲為 Collins 辯護,批評工黨政府將其當成「代罪羔羊」,在政府內外引起嚴重不安。其中 Lord Case 提到,Collins 在處理敏感情報事務方面擁有多年經驗,「他比大多數人更了解中國對英國構成的嚴重威脅」。
《泰晤士報》更披露施紀賢在周二(14日)內閣會議時,特別抽時間頌揚 Collins「亡羊補牢」,但熟悉 Collins 的同事指出,他不夠高級作出決策,只是名盡忠職守執行政策的出色公務員。曾與 Collins 合作的保守黨政府前安全大臣董勤達(Tom Tugendhat)明言,要令 Collins 揹黑鑊太卑劣(The idea of throwing him under the bus is frankly pretty low)。影子外交大臣彭黛玲(Priti Patel)亦指,政府將案件推卸給一名公務員的行為可恥,「讓一位備受敬重、曾為歷屆政府提供建議的傑出公務員獨自承擔責任,是完全不尊重的行為」。
據英國《獨立報》周一報道,施紀賢政府團隊被指有故意「放生」之嫌,在掌握多份證明中國構成國家安全風險的文件下,決定在案件結束前不將文件交給皇家檢察署,《泰晤士報》更指工黨政府阻止國家情報部門提交中國對英國威脅的證據予檢控方,令案件崩潰。The i Paper 則引述接近調查的消息人士指,此案證據確鑿本是「十拿九穩」,儘管前國會研究員 Christopher Cash、教師 Christopher Berry 否認控罪。
「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高級分析員鄺頌睛批評英國政府說法前後不一亦矛盾,一方面聲稱嚴肅看待來自中國政權的威脅,另一方面卻在司法程序中未能提供任何反映該威脅的證據,「不僅損害了公眾對國家安全政策一致性的信任,也削弱對中國威脅的整體應對」。
《棱角》報道 Powell 曾與統戰組織會面,儘管施紀賢的內閣成員堅稱 Powell 沒有參與撤控的決定,且沒有在揀選證據起訴證據中擔當任何角色,惟《星期日泰晤士報》點出,政府內閣並無指出 Powell「完全沒有參與」,且有關說辭也難以令人信服;至周一,施紀賢的發言人始承認 Powell 曾於 9 月參與相關的會議,並指該會議旨在討論如果間諜指控在法庭上公開,將對英國與北京產生何種外交影響,強調會議目的是「希望該案能夠繼續審理」,並指 Powell 撤回關鍵證人的報道「完全不屬實」。同時,施紀賢更表示對 Powell「充滿信心」,又讚揚他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
《每日郵報》則提到,Powell 將出席國家安全戰略委員會提供證據,惟可能閉門進行。多名保守黨議員要求工黨及施紀賢公開交代及解答案件中尚未回應的問題;鄺頌睛亦指,「政府必須向公眾作出清楚交代,而非以閉門調查草率了事」。
下議院議長擬私人檢控兩當事人
除了朝野互相指責,《每日郵報》指,下議院議長賀立紳(Sir Lindsay Hoyle)正考慮對已被撤銷《1991 年官方機密法》的 Christopher Cash 及 Christopher Berry 提出私人訴訟,倫敦警察廳亦有意以較輕罪行再次提控,惟有關訴訟在 Parkinson 上月中以證據不足終止案件後,難以通過「證據測試」,有傳媒認為難以重新起訴。
MI5 罕見向國會議員發公開警告:政界成為中、俄間諜目標
同一時間,英國軍情五處(MI5)罕有向國會議員法發出公開警告,指他們正成為中國、俄羅斯和伊朗間諜的目標,此舉旨在破壞英國的民主。「當外國竊取英國重要信息或操縱我們的民主進程時,他們不僅會在短期內損害我們的安全,還會侵蝕我們主權的基礎」。
美參議員批工黨政府未提升中國的外國影響力風險級別
雖然工黨政府聲言無干預案件,但《每日電訊報》引述英國政府消息人士指,政府曾討論案件的「後果」,認為案件一旦開審兩人將會面臨監禁,官員認為有必要推定中方對兩人被定罪的反應。報道又認為,施紀賢的發言人堅稱「不能用一個詞(敵人)來概括中國」,但樂於形容中國對英國「帶來挑戰和威脅」,正是擔心損害英國與中國的經濟關係。然而,施紀賢政府則反駁指,對於出手干預案件,以及擔心中國因此案而撤回在英投資的說法「完全錯誤」。
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 Jim Risch 批評工黨政府面對中國「明目張膽」的脅迫行為,錯誤地無提升中國的外國影響力風險級別,「我們需要採取更多行動,協調應對這一共同威脅」。
中國戰略風險研究所(China Strategic Risks Institute)執行主任 Andrew Yeh 亦警告,英國如此「放生」兩名當事人,可能會影響「五眼聯盟」的情報關係,「在美國正廣泛質疑這些聯盟價值之際,若被外界認為在間諜和情報議題上表現軟弱,絕非明智之舉。英國應該努力證明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夥伴,證明這個聯盟是有價值的,並且對美國有利。要展現這一點,就必須表現出捍衛自身安全利益的意願」。
另外,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高級研究員 Daniel Kochis 則以更強硬措辭,指事件已引起華府方面擔憂英國的可靠性,並質疑英國能否堅定對抗北京,尤其在批准其備受爭議的大使館擴建計劃,美國可能有理由對英國對華政策的走向感到憂慮。
超級大使館最終審批未定 工黨被指向中國派定心丸
英國政府早前表示,倫敦超級大使館預計將於本月 21 日之前就其規劃審批做出最終決定,房屋、社區暨地方政府事務大臣李世勳(Steve Reed)日前亦透露國家安全考量仍為批准倫敦中國超級大使館時最重要考量,並將在「幾周內」(within weeks)決定。
而《泰晤士報》周一曾報道,工黨政府向中方承諾申請會「有進展」,最遲下周二限期前就項目申請作決定,擔心反對項目會被中國「報復」;《星期日泰晤士報》更指有消息稱,早前被英國政府緊急國有化的英國鋼鐵公司(British Steel)中國母公司敬業集團,聲稱只要英方批准大使館計劃,就不會向英國政府索償「損失」。
「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高級分析員鄺頌晴曾指中國企業會根據中共議程去操控及騎劫別國關鍵產業,她日前再次重申,消息確認其分析正確。
IPAC 行政總裁裴倫德(Luke de Pulford)亦提到,政府向申請人作出保證是違反規劃法例,將成皇家鑄幣廠居民協會(Royal Mint Court Residents Association)的司法覆核重要理據。
跟間諜案件一樣,英國多個情報部門擔心會因令中方警覺,未有就超級大使館的間諜風險呈交證據,而處理的官員亦被禁止參考「對中政策審視」(China Audit)戰略文件、內政部關於中國打壓在英港人的評估,以及軍情五處轄下的國家防護安全局(National Protective Security Authority)提供的反間諜與反恐建議。
中國早於 2022 年申請將歷史建築皇家鑄幣廠(Royal Mint Court)改建為歐洲最大規模使館,引發當地居民與人權團體強烈反彈,擔心成為中共檢控、跨境鎮壓及進行間諜活動基地等疑慮,Tower Hamlets Council 基於公眾安全理由反對。至去年 7 月 16 日,工黨執政 11 日後,中國提交了一份新的規劃申請。
新聞來源:《獨立報》、《The i Paper》、《泰晤士報》、《星期日泰晤士報》、《金融時報》、《每日電訊報》、《每日郵報》、《路透社》、《Sky News》、棱角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