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博客 【消失的書 記憶的城】袁天...

【消失的書 記憶的城】袁天佑牧師《走進時代的信仰》- 吳美筠

 

袁天佑牧師7月15日腦出血溘然離世,全城一時尚在消化哀悼與不捨的情緒那刻,便遇見閙出爭奪治喪權的教會怪奇現象,袁牧師遺孀竟然需要經過多番爭持,發網絡聲明,甚至出現在教會其他官方典禮,以不速之客的身段來爭取機會公開表達袁牧師不辦公開弔唁或治喪活動的遺願。吊唁是祭奠死者和慰問家人、生者的儀式,非基督徒白事通常叫守夜、舉殯、喪禮,一般佛道儀式念經超渡跳火盆,未嘗不是生者做給活人看,聊以互相慰問。基督徒喪禮多統稱追思會或追思禮拜,因基督教相信離世信徒只是「睡了的人」,「那已經在耶穌裏睡了的人,上帝也必將他們與耶穌一同帶來」,期待日天堂將再見。基督教治喪首要是安慰家人,再其次是鼓勵在生者復活的指望。

袁牧師退休前曾擔任牧職超過三十年並於2012-2015任會長的香港循道衞理聯合教會,欲辦追思會縱屬常理人情,但對外曾宣稱回應袁牧師遺願取消公開悼念活動後,又在其網站設立網上紀念專頁,公開收集公眾關於袁牧師生前點滴,或表達心意的相片及文字,在9月2日操辦一場袁牧師師追思崇拜。據教會稱,九二袁牧師聚會重點在崇拜,聚焦在神。無家人支持和出席,目的明顯不是安慰家人,可是這安排續使袁牧師家繼續人大受困擾,在社交平台發帖反對。這花生事件還拖著一條尾巴,有人竟以爆料態度說牧師夫婦近年已分居,更發酵成網絡謾罵泥漿洗版,活脫脫正中《聖經》所述:像一台戲給世人觀看。

如果袁牧師還在,對於眼下的爭喪和爆料事件會有什麼想法?不如我們重讀他一部已失傳於香港圖書館甚或神學院的遺作《走進時代的信仰》尋找可能的答案,細心了解袁牧師的信念,作為對他最具意義的悼念儀式。《走進時代的信仰》結集袁牧師在反修例運動前後在他臉書或媒體發表的見解,編者輯成六章,以牧師手記方式點出信徒應當怎樣對應這個壞時代,又批評為政者不應有權用盡,把「法治變成執法,打壓無權無勢者」,新聞自由收窄的處境下,他勉勵港人失望但不絕望,盡力維護公義,扶助弱小。袁牧師文筆親和,處處流露對聖經真理的追求,言簡意賅,卻沒有作太多的修飾語,不以高高在上的長輩姿態自居。提到我們曾經歷的六四民主運動、雨傘運動、反修例運動等政治事件,以及樓價高企、貧窮受欺壓、教育價值扭曲等等社會議題,他都放在陽光之下,揭破現實中的荒謬,並鞭撻教會和社會一樣,都出現了很多問題,毫不遮遮掩掩。

牧職人員由任職教會操辦追思禮拜等喪事,這是慣例;治喪從來由喪家操持,屬人之常情。面對袁牧師遺孀和後人與循道衞理聯合教會的紛爭以及雙方的支持者,出現在教堂牆內牆外的毫不留情面的留言,有人說親者痛仇者快。反觀各界公共知識分子在大眾媒體自己的平台舉哀悼念的影像或文章,並沒有遭受師母斥責,證明她無意阻止大眾舉哀,而是極欲守護丈夫不辦公祭的遺願。有一位人士在社媒發言更古怪,指責「袁師母人證物證都無, 她做法好奇怪,反對教會為她丈夫記念,是否有別的目的,爆眼女事件騙取別人同情心而達到不可告人目的……」。什麼教會教導出信徒連妻子表達丈夫的遺願也要人證物證,這是何等可怕的言論。不過,網海水份多,說不定,發言者不是教會會友,袁牧師提到教會不時遇到的張力,認為與人爭辯,甚或大聲的指責毀謗的人,並不能顯示真理就在你的一方。只有以善制惡的節制更突顯施暴者的不義,這不等於奴隸式回應。

袁牧師教誨諄諄,對教會的批判直言不爽。他開宗明義「穿上西裝不會變高層,返了教會不會變好人」。教會也會受到試探,教會歷史充滿錯失,有怎樣的牧者便有怎樣的羊(比喻信徒)。擁有權力使人腐敗,教會領袖也不例外。袁牧師在教會數十年,目睹今天有不少信徒,表面上信上帝,其實信自己,只要聽自己喜歡聽的信息,真正從心靈出發、誠實的敬拜,他有時覺得,真的不是在一所莊嚴的禮拜堂內可以得到的。他否決福音只強調信耶穌得永生,關注個人靈魂是否得救,而忽視因自己的罪成為他人的壓制。袁牧師認為人活在罪惡黑暗中,人受罪惡網羅控制,無法自我擺脫,因他人的罪帶來社會的不義,使人成「被罪者」。福音不但帶人認識照亮世界的主,更要關心生活在不義社會受打壓的貧苦大眾。袁牧師見證着很多香港人,像耶穌甘願死在不公義的審判下,因而更顯出施暴者的不義。反俢例運動期間,雨傘運動和反修例運動期間,警察施放催淚彈,他開放教堂予無辜受傷的市民休息,使堂會在充滿挑戰競爭的城市成為人生命的緣綠洲。對於有信徒怪責教會沒有開放教會,他請大家不要這樣,其實並不一定是牧師傳道人不願意,或者更多是教會的長執和信眾反對。因為「我們常常把信仰私有化,教會用地私有化」,視教堂為私有產業,不願意以行動表達愛心。袁牧師引用耶穌最後晚餐點出信徒被世界所敵對的關係。他批判教會與世界的關係太好,好到成為了教育、社會服務的承辦商,信徒也以世界作為生活的榜樣,以世界的標準而行,忘記「教會不是為自己而存在,教會乃是為他者而存在的信仰群體。」

袁牧師書中引用所喜愛的歌曲《愛人歌》:內容大意是彼此相愛,崇拜才能盡虔誠……撫孤恤寡,能夠守道力行。可嘆袁牧師遺孀成了需要撫恤的寡婦,卻忽然有人用假名開帳號,發留言帖,曝夫妻分居。到底此人何方神聖,行徑猶似五毛,扮似有法子躲在人家被窩裏的偷窺者,實質通過模糊事件的重點,敗壞別人聲譽來掩飾真相,同時卸盡人間要負的文責之餘,並無尊敬剛逝世的牧師之意。循道衞理的帶頭牧師也妙,承機摻一腳,把話說一半,謂袁牧師晚期出入醫院只由同工相伴,在暗示師母冷待牧師嗎?教會服侍心靈受傷的人,可是傷心未能安靜悼念的牧師至親家人,還被要求交出遺願的人證物證,這是何其反人性?返教會久了,經常見熱心傳道人伴病危教友出入醫院,或探病,可說是常見職責。我也曾不止一次探望或陪伴教友的臨終親人,那管家人還是初相識,探病和陪診猶如牧養職責,難不成每位曾伴診的長者,都例必由我們主理喪儀嗎?我的信仰告訴我,拙文跟古往今來的人類,包括高高在上的教會領袖和一眾教內外混雜的洗版上帖者一樣,終難避過上帝的審判。錯誤的信仰容易使人眼睛模糊,袁牧師分析耶穌醫好盲眼乞兒的故事時,解說一件事從不同人有不同角度──最終詰問,是誰犯了罪?

袁牧師一直強調自己只是一個尋道者,是罪人,上帝的僕人,並無甚可誇。牧者也是人,不是對信仰的理解有絕對的權威,也要接受大牧者耶穌的牧養。從書中看袁牧師對自己的定位,不難想像,召集公眾搞以自己為中心的喪聚未必是他最欲想見的,教會內鬥更過之。事實上,這些讓人瞠目結舌的花邉亦難掩教內外的悲慟,因為香港痛失一位帶領信徒如何走進時代、活出基督信仰,讓香港人認識身體力行對抗不公義、關懷社羣的牧師。

作者:吳美筠
曾任香港藝術發展局委員及文學委員會主席、藝術支援組主席、策略委員會及管理委員會委員。策展首次由藝發局主辦的大型文學節「文學串流」,鼓勵文學多元展演,串連不同文藝團體及作家,以文學為核心,讓文學與其他藝術文化領域,可以有更好的串流與連繫。

支持我們:https://points-media.com/sup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