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鮮浪潮舉辦本地競賽頒獎禮,缺少藝發局的資助,入圍作品由過往十多部減至八部,主席杜琪峯致詞,稱資金緊絀,要繼續「撲水」和「慳錢」,「如果我條命長啲,頂得到嘅話,希望頂到80歲。」杜Sir當然令人佩服,但難道港府沒有錢嗎?
十多年來鮮浪潮發掘了很多新晉導演,功德無量,今天藝發局反而削減資助,背後理由大家固然心知肚明,但我依然有一事不解:政府以「資助電影發展」名義投入的億億聲撥款究竟用在哪裏?
2023年「施政報告」提出於2024至25年度向「電影發展基金」注資14億元,政府這次沒走數,前日已公告向「電影發展基金」注資14億,並宣布「歐亞文化交流電影製作資助計劃」(歐亞計劃)由6月28日至11月22日接受申請,「旨在資助與歐洲和亞洲國家電影人合作拍攝的電影計劃,製作出富香港與歐亞文化的電影」。香港電影發展局主席王英偉博士說:
「『亞洲文化交流電影製作資助計劃』進一步擴展為歐亞計劃,我們期待歐亞計劃可以協助香港的電影人,製作更多具國際視野的電影,開拓境外市場。」
原來「歐亞計劃」是「亞洲文化交流電影製作資助計劃」(簡稱「亞洲計劃」)的擴展,那麼「亞洲計劃」又有什麼輝煌成果呢?查去年2月的政府公告,「亞洲計劃」在2023年2月10日至6月30日接受申請,「計劃將資助起用亞洲國家電影人合作拍攝的電影計劃,製作富香港和亞洲文化的電影 」。
去年「亞洲計劃」旨在「製作富香港和亞洲文化的電影」,今年「歐亞計劃」則標榜「製作富香港與歐亞文化的電影」,兩者只有一字之差——把「亞洲」改為「歐亞」。但恕我膚淺,實在不懂什麼叫「富香港與歐亞文化的電影」。
香港不是亞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嗎?就算不跟其他亞洲國家電影人合作,港產片本身已是亞洲文化。何況有歐亞其他地區電影人參與,也不見得富有「歐亞文化」,例如群星拱照許鞍華導演的《第一爐香》,坂本龍一配樂,和田惠美服裝,我就不覺得跟一般中港合拍片有啥不同。
Anyway,我始終好奇去年「亞洲計劃」批了多少錢給香港電影人拍片。今天瀏覽香港電影發展局的官網,查看截至今年2月所有已公布的撥款,發現以「亞洲計劃」名義批出的金額,居然是零。(注1)
不知道是當局批出撥款而尚未公布,抑或根本沒有人獲批撥款。若是後者,王英偉博士口中的「擴展」就很耐人尋味——零的「擴展」當然也是零。按常理,大凡政府撥款,若連第一期也用不完,第二期只會縮皮,怎麼現在反而大幅加碼到一年14億元呢?
再查一下2022年政府新聞公告,我似乎發現了一個更驚人的事實:原來自2005至2022年,17年間,香港政府向電影發展基金注資的金額,也只是15億4千萬元而已(注2)。但為什麼在政府收益暴跌、財赤驚人的今天,反而一年就注資14億到電影發展基金呢?
常言道:「越窮越見鬼。」但今日特區政府卻是越窮越拍片,一年注資金額幾近過去17年總和,這條數怎樣計出來,相信納稅人都很有興趣知道。當然,如果有人找到大陸導演(大陸人也是亞洲電影人)合作拍一部間諜片《戰抖》,由lady killer、PK等人粉墨登場,這14億元投資一定值回票價。
(注腳見留言)
鮮浪潮國際短片節fb片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授權轉載:馮睎乾十三維度Facebook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