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及烏克蘭周三(30日)終於簽署延宕多月的礦產資源投資協議,設立重建投資基金,唯未有納入安全保障;烏方強調,開採礦產決定權仍在手中。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系及高等國際研究學院韋森費特政治經濟學教授孔誥烽分析,協議非單讓美國取得烏克蘭的稀土礦產,更是美國重塑國際格局抗中一部分,「美烏協議只是第一炮」,停火協議或於短期內達成。
協議未有具體細節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在聲明中表示,協議將推動一個繁榮及和平的烏克蘭,但未有烏克蘭一直渴求的安全保證。
代表烏方簽署協議的烏克蘭第一副總理兼經濟發展與貿易部部長斯維里登科(Yulia Svyrydenko)也在社群平台X上發文稱:「這份協議文件能為烏克蘭與美國帶來成功。」
美國財政部長在影片聲明提到,協議將有助於「釋放烏克蘭的成長潛力」,烏克蘭第一副總理斯維里登科則強調,涵蓋礦產、石油與天然氣等項目的新基金將「吸引全球投資進入我們的國家」,但資源的所有權仍屬於烏克蘭,基輔會決定開採的地點。
烏克蘭擁有豐富的關鍵礦產儲備,如可應用在再生能源、軍事及工業基礎設施的石墨、鈾、鈦和稀土如鋰,但有一大部分位於東面俄羅斯佔領區。
戰略稀土影響世界格局
在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美國、英國及歐洲均著力尋找中國以外的稀土供應。
目前全球約90%的稀土儲量都來自中國,供應美國79%及歐盟98%的稀土輸入需求。
這份協議將建立一個「美國-烏克蘭重建投資基金」,讓美國對烏克蘭的稀土礦物擁有優先開採權,收益將由兩國平分。
根據協議,在烏克蘭國內授權開發自然資源新工程的收入,會有50%需投入該基金;美國未來對烏克蘭提供任何形式的援助,都會被視為對該基金的貢獻。
地緣政治分析員Andrew Yeh 提到,中國對全球關鍵礦產供應鏈擁有強大的控制,特別是在加工階段,亦曾利用限制關鍵礦產出口許可作為經濟脅迫外交手段。故美英歐及其他國家尋求確保關鍵礦產的替代來源,是可以理解的,任何令關鍵礦產供應鏈多樣化、擺脫中國壟斷的努力都會有利。
然而,如果未來幾年美國證明自己是歐洲較不可靠的夥伴,這些好處可能會減弱。
學者:美國重塑國際格局抗中一部分
這份公告的措辭提到「俄羅斯的全面入侵」,稱「任何資助或供應俄羅斯戰爭機器的國家或個體,都不得從烏克蘭的重建中獲益。」
美國財政部今次是聯合「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 (U.S.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Finance Corporation, DFC) 投資烏克蘭。該公司成立於2018年,點明是對抗中國「一帶一路」,為美國在戰略層面向世界各地作出投資。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系及高等國際研究學院韋森費特政治經濟學教授孔誥烽認為,特朗普是放棄過去資助非政府組織推動民主改變的策略,改以支援美國企業到世界各地跟中國「搶合約」,以開發礦產、物流及基建等產業鏈,增加美國影響力,「同巴拿馬大刁一脈相承」。
「美烏協議只是第一炮。」孔誥烽分析,DFC成了不久便遇上全球疫情,一直都沒有很大作為,工作範圍也與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S.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Finance Corporation, USAID)有很多重疊。DFC當初成立時,是見到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基建社會發展工程,都被中共的一帶一路包攬。
「中共的模式,是國家貸款發展中國家,有關國家再用貸款請中國工程公司、輸入中國材料、甚至聘請中國工人進行建設。十多年來,很多發展中國家欠下中國巨債,換來很多時候是劣質的建設,又成了中國的勢力範圍。美國公司在沒有政府支持下,很難與中國公司競爭。DFC就是為了扭轉這個局面而設。」
他強調烏克蘭重建DFC將佔重要位置,可說是令其大有作為的第一步。
「俄國侵略前,烏克蘭參加中國一帶一路,很多中資在背後的基建已經在計劃。戰後烏克蘭一定不會再接受中資,一定是在戰爭中幫過烏克蘭的歐美資金。」孔說。
翻查DFC的工作報告,過去數年除了傳統科技、教育、糧食安全以外,DFC以借貸及撥款,翻新希臘、埃及及巴基斯坦的港口及物流鏈,註明「對抗中國的影響力」。
而在俄烏戰爭爆發後,DFC加強在烏克蘭的投資,如傳統由美國國際開發總署負責的糧食安全,支援中小企業,以至引入英美保險巨頭的3.6億美元的政治風險保險,維持烏克蘭農業出口部門的現有運營。
美國總統特朗普周三晚間在NewsNation受訪表示,這項協議理論上意味美國從烏克蘭獲得的回報,將超過其過去投入的援助。
他說,「我想要有保障,拜登政府投入3500億(美元),我們甚麼回報都沒有」,也不希望看起來「像個傻瓜」。
停火可期?
特朗普在過去數個月來,一直在推動美烏達成礦產協議,並主張該協議將補償美國向烏克蘭提供的軍事和財政支持。至於停火協議,仍因美國國務卿魯比奧(Marco Rubio)退出而未有進展
有分析擔心,烏克蘭是否會變成美國的「虛擬附庸國」或「殖民地」,或是協議如同俄羅斯當年的礦產協議一樣,最終難以實現。
孔誥烽指,「烏克蘭會成為美國殖民地」是很可笑的講法。
「美國參與二戰解放歐洲,戰後的馬歇爾計劃投入大量資源,歐洲各國拿到這些資源,便請美國公司到歐洲參與重建,也買了很多美國機器、鋼材。美資和美國經濟當然受惠,歐洲也迅速重建,也沒有成為美國殖民地。現在的烏克蘭重建,很大程度是小規模的戰後歐洲重建的重複」
他估計,既然達成礦產協議,停火協議或於短期內達成。「協議會否包括安全保證,還要看後續發展。但我看烏克蘭與美國先簽戰後重建協議,應該背後已經有信心停戰協議會成事。」
今年2月,澤連斯基造訪白宮與特朗普及副總統萬斯(JD Vance)發生激烈口角,談判陷入膠著。
直至上星期澤連斯基出席教宗方濟各喪禮,在英國首相施紀賢及法國總統馬克龍斡旋下,於聖伯多祿大殿跟特朗普私下交談。外界預計將令協議有突破,最終於周三達成礦產資源投資協議。
棱角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