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中國 【財經刺針17】未來十年是...

【財經刺針17】未來十年是通漲還是通縮(一) – 林風

筆者習慣每年年底都會探討來年的經濟展望和投資方向。但這兩年間的變化,直覺告訴我經濟和投資領域將會出現巨變,因此今年會花更多時間作研究。80年後利息的不斷下降和低通漲,在疫情後已完全逆轉。這似乎是質的轉變(paradigm shift), 意味著這幾十年行之有效的投資方法,很可能已不適用於未來。

   要準確預測未來是通漲還是通縮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我們只能從種種因素去建立一個機會率分佈(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然後再隨著新的發展進行修正。我會先討論那些因素會導致通漲和通縮,每種因素的力度和在什麼情況下會加強或減弱,再從這些不斷發展中作短期和中期的預測。

   我會先討論那些會導致通漲的主要因素。

(一)「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 和「供應鏈」的重組(Supply Chain      Reorganisation)

  「全球化」(Globalisation) 和供應鏈的迅速發展,可以説是2020年前的40年間減慢物價上升的最大因素。80年代起中國的經濟開放,為世界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工和規管最少的生產環境。後來前蘇聯解體, 中亞和東歐從回自由市場,也為全球提供了大量的資源。在這樣的環境下,國際企業最容易增加利潤的方法,自然是把生產工序中最勞動力密集和污染性的部分,通過外判轉移到工資最便宜和管制最寬鬆的地方。但2018年後這個趨勢開始逆轉。特朗普總統開始.對很多中國輸美產品徵收關稅,包括洗衣機,太陽能板,鋼材和鋁材等。中國也作出了對美國入口貨品的報復性的徵稅。

但值得我們深思的是特朗普的貿易戰主要並不是出於經濟考慮,而是一種政治表態。它代表美國領導人不再像相信只要中國富強起來,民主化和融入國際社會秩序也會隨之而來的幼稚想法。所以雖然拜登上台,也沒有撤消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在疫情之後,更意識到某些產品過分依賴中國是對國家安全的威脅,因此加強了對中國貿易和投資的限制,也和盟友研究怎樣把關鍵產業搬回國或由盟友生產。

「全球化」要發展和延續必須具備兩個條件:(1)便宜的能源,因為你要把原材料和半製成品搬去工資低廉的地區,也要把成品運回發達國家市場。關於能源價格看漲將會在下面分析;(二)自由貿易。在現時環境下「去國際化」是未來的必然趨勢,而過去幾十年發展出來的「供應鏈」也必會崩潰和需要重組。但正如James Richards 在他的新作Sold Out對「供應鏈」的分析,由於其複雜性,新一套系統的完善最少要5-7年的時間,而新系統因為要增加安全系數,特別是國家安全和新冷戰的考慮,將會如買保險一樣導致成本上漲。

(二)人口老化的問題

  任何國家能生產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務,在經濟學上是等於=參與生產或提供服務的勞動人口數目 x 人均生產力。假如人口老化,除非生產力大幅上升,能生產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務自然會減少,但是老人家還是要消費和享用各種服務,因此供應(supply) 的跌幅會較需求(demand) 的跌幅大,引致通貨澎漲。另外兩個原因是很多老人家需要年青人照顧,變相增加了年青勞工的短缺,而企業為了留著年青顧員,也被迫加薪,導致工資上漲。

眾所皆知,要人口不老化則出生率要維持在2.1,即每一個婦女要在一生中誕下2.1個嬰兒。但除咗非洲的尼日利亞,埃及和亞洲的巴基斯坦和菲律賓外,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在2.1 之下。北美洲是1.7,歐洲是1.5, 中國是1.7(但實際應該更低),澳洲是1.7,巴西和蘇聯是1.5,日本是1.4。人口大國印度和印尼是2.2 和2.3,但估計跌破2.1 也只是幾年間的事。

作者:林風

免責聲明:此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棱角》對所發佈的信息及意見,不予承擔任何責任。
投資涉及風險,讀者需小心衡量,投資前應適當地向獨立財務及專家尋求意見。

支持我們:https://points-media.com/sup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