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五年的二月第三個星期,在海外看到民主黨即將要解散的消息,或者這是一個時代的終結,或者民主在香港已經走到了盡頭,二零二五年的開首,就是有點沉鬱,前社福界議員邵家臻的離世,到今天民主黨面臨解散,香港的天空好像灰得變黑了一樣。談起民主黨,對民主黨的印象或許就是中聯辦的那次密室談判、以及元朗黑夜的其中一位林卓廷,還有一個個熟悉的名字,司徒華、楊森、何俊仁、李永達、胡志偉、尹兆堅等等,一九年之後民主黨支撐了好幾年,沒有公正選舉之下,不再是民意的代表,再沒有什麼很大的新聞,走到二零二五年,終於也走到最後的階段,如果是真的解散,或許這是一個最好的結局,至少他不會如台灣的國民黨一樣晚節不保成為傀儡。
民主黨與香港人
李柱銘這個名字,或許就是民主黨最繁盛的時候的那一個代表人物,他也是一直如一的民主鬥士,在香港政權移交的前後,他也的確為香港人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縱然香港的民主功敗垂成,但他在極權面前堅挺的站著,與港共政府進行博奕,至今仍為人稱頌。而九十年代以至千禧後的民主黨,亦真的是深耕細作,在地區上亦真的做到了很多的地區工作,與之後同為民主派的其他新興政黨相比,如公民黨及工黨等,他們在地區上的工作是來得貼地,也是相對更加結實。
或許香港人對大台就是有比較多的意見,因此民主黨在後其的確已不如當初般的強大,事後孔明去看,大台被「打散」之後,是無數民主派之間的攻伐,不斷地消耗民主派自身的力量,由民主黨變為民主派,就是少了一些同一黨團的內部協調,面對政府或強大的中共時,其應對也來得沒有那麼一致,之後的時間也就是被逐一打破。亦都是事後孔明去作評論,民主黨的分裂以及百家爭鳴的民主派時代,最大的得益就是中共及其羽翼下的建制派,而今天到了建制派百花齊放的年代,或許明天就是建制派互毆的年代,對北大人而言,香港人的大台就是對北大人的最大威脅,力量分散則是對政權統治最為有利。
那次中聯辦的密室談判
舊事重提,是為了吸取經驗。但再去回看當天萬般不是的事情,或許在今天又有另一個新的看法,經歷了2014及2019年的兩場大運動之後,再去回看2010年民主黨入中聯辨的那次密室談判,不知大家又會不會有另一個角度,筆者必須表明的是,對於民主制度必須要有堅持,而筆者是堅持在抗爭之中付出的代價亦愈少愈好,沒有流血的抗爭就是最好的抗爭。如果民主黨當日在中聯辦的政改方案被接受(註一),我們還有沒有之後在2014年及2019年發生的兩場運動或者革命呢? 世事並沒有如果,正如前些時間國民黨的韓國瑜又理直氣壯的走入香港的中聯辦一樣,到底是投降還是已經是傀儡,或許到明天再看便一目了然,筆者不相信韓國瑜,但相信當日走入中聯辦的民主黨三人,是真心為了香港的將來,假如那個方案被接受,或者筆者現在也還在香港與家人團團圓圓。
曲終人散
或許國安法之後,香港民主派的政黨解散就是必然的結果 (否則或許只會如今天的國民黨或民協一樣是行屍走肉),民主黨的解散或許是一個解脫,至少民主黨這個招牌會成為歷史,亦不會被後來的人盜用招搖撞騙,一個解散了的民主黨,一定比一個活著但不再是爭取民主的民主黨來得更好。沒有民主黨的香港,在文明社會將會怎樣? 是否再進一步把香港與文明世界進一步區隔呢? 民主黨在之前的時間,的確是香港民主的一個標誌,然而當民主派在立法會及區議會都不存在代表的時候,或者香港一早已經與西方或文明世界隔絕了,今天的解散,或許是最差的劇本之下的最好結局。或許一切也沒有或許,只有事實。
投稿作者:安東尼
註一:維基百科, 2025年2月21日,
https://zh.wikipedia.org/wiki/2012%E5%B9%B4%E9%A6%99%E6%B8%AF%E6%94%BF%E6%B2%BB%E5%88%B6%E5%BA%A6%E6%94%B9%E9%9D%A9
內容:普選定義須符合普及而平等原則、2020年實行全面普選立法會及全面取消任何形式的功能組別選舉;及全面普選前按循序漸進原則進展,2017年行政長官選舉放寬提名門檻,2016年立法會選舉只增加直選議席並取消分組點票;若中央政府接納這些要求,民主黨同意接受經改良的政改方案,而這改良方案建議即為:2012年立法會新增的5席「區議會功能組別」議席,連同原有的1席「區議會功能組別」議席,全部開放投票,使在傳統功能組別未有投票權的市民能以一人一票方式選出其代表(即所謂全港選民一人有兩票),以及取消區議會的所有委任議席,2012年的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亦應加入全數400多位民選區議員,並保持提名人數不多於150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免責聲明:以上為投稿讀者之個人意見,《棱角》對所發佈的信息及意見,不予承擔任何責任。《棱角》歡迎大家投稿至:info@points-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