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國的金屬供應
(a) 鐵礦 ——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鐵礦入口國,是其餘國家入口總和的3倍以上,主要從澳洲和巴西進口。中國也是鋼材成品的最大出口國,2023年達9千萬公噸。中國鋼鐵生產並無特別競爭力,只是政府有不少的出口補貼,故被西方國家指控傾銷。中國也不能生產最優質的鋼材,所以2022年也要從日本、南韓和台灣進口1千4百萬公噸。
(b) 鋁土礦(bauxite) —— 中國雖然是全球第二大的鋁土礦生產國,但仍然要從印度和摩洛哥等國進口所需的55%,價值達74.5億美元。中國冶煉鋁是全球的3/5。中國在這方面的生產沒有明顯的優勢,因為過程耗電量極大,只有廉價能源的地區是才真正有競爭力,中國只是靠政府的大量補貼。
(c) 銅礦 —— 中國其實是繼智利和秘魯之後最大的銅礦生產國,但因需求太多,每年要輸入560億美元,相當於銅礦全球貿易58%的銅礦。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達42%)精煉銅(refined copper)的生產國。
(三)中國的能源供應
(a) 煤礦 ——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煤礦生產國,2016年的產量達37.8億噸,但用量太多,當年需進口2億7千多萬噸。現時更多,2023年11月單月便進口了4千3百萬噸。中國2/3的發電廠是燒煤的,而其他工業用煤也不少。
(b) 石油 —— 中國是僅次於美國(20.3%)的最大石油使用國,佔全球用量的13.2%。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石油進口國,每日從蘇聯進口40萬桶,沙地阿拉伯13萬桶,巴西25 萬桶。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蘇聯取代了沙地阿拉伯成為最大供應商,原因是俄烏戰爭和西方禁運,使中國可以平均價67美元一桶購買蘇聯石油,較布倫特油價便宜10%。中國在石油使用效率方面是極低的,需耗用相等於1763 桶石油才能達到1百萬美元的經濟產值,超過美國所需的2倍以上,是歐洲平均的3倍。
(c) 天然氣 —— 中國是全球第四位的天然氣生產國,每年產量達2億9百萬立方米。中園是僅次於日本的最大進口國,日本每年進口9千8百30萬立方米,中國則進口9千3百20萬立方米。中國的天然氣40%是依賴進口的。
(d) 鈾 —— 中國正全力擴展核能發電,希望減少對煤和石油的依賴。鈾的主要來源源是加拿大、蘇聯和白俄羅斯,後兩者都是盟友,所以只要付得起錢,供應不成問題。
(四)晶片的供應
假如你檢查中國的進出口紀錄,最大的進口項目不是能源而是晶片。2016年時的價值達2千百70億美元,佔全國進口的14.3%, 2023年更增加至4千1百56億美元,佔所有進口的15.3%。
中國在2015年第十四個五年計劃中提出「中國製造2025」,提出要在2025年把晶片依賴進口從85%減到30%。為此中國成立了所謂的「大基金」(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預算投放450億美元作為開發和生產晶片之用,但從上面2023 年的數據,這目標己明顯失敗了。
東亞是全球晶片生產量最多的地區,佔全球90%的記憶晶片和75%的微處理器。南韓生產全球44%的記憶晶片和8%的微處理器,日本生產全球17%的各種晶片,台灣則生產全球41%的微處理器和90%的最先進晶片。中國的晶片生產是全球的15%,但大部分都是低端產品,即使龍頭中芯國際(SMIC), 只能量產14納米或以上的晶片,而南韓、日本和台灣卻已全力完善和增產3至7納米的晶片。
中國「大基金」的成績表可以說是極慘淡。它花了超過200億美元支持的紫光集團,曾經嘗試入股台灣的台積電和聯發科技(Mediatek),但最後不成功,也嘗試入股美國的Micron和Lattice Semiconductor 等,但都遭美國政府阻止。該公司更在2020年底宣佈對其發行的4億5千萬債券違約。另一例子是通過僱用前台積電開發部主管,令「大基金」投入了幾十億美元而最後在2021年3月倒閉的武漢弘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是福建晉華集成電路有限公司,2015年通過收買Micron 該公司在台灣研究所的職員,盜取了大量該公司記憶晶片的設計和生產秘密,最後鬧上台灣和福建法庭,而中國則報復性地禁止26種Micron產品進口中國。美國的回應是和日本商討並達成共識,全面禁止美國晶片設備生產商如Applied Materials,Lam Research,KLA和日本的Tokyo Electron賣設備給晉華。沒有必要的生產機器,偷了人家的技術也沒用,結果晉華要進身記憶晶片重要生產商的夢也幻滅了。
筆者認為中國的「晶片強國夢」駐定失敗,原因如下:
(a) 中國即使沒有因為戰狼外交與西方及日本等先進國家交惡,它公然盜取人家技術也使各國充滿戒心。最能幫助中國晶片技術進步的國家都是與它敵對的,如美國、日本、南韓和台灣。東亞其他中低端晶片生產國,如新加坡(晶片佔總出口的17%),馬來西亞(佔總出口的19%),菲律賓(佔總出口的21%)都不希望中國成功,因為一旦中國掌握技術,便會通過大量政府補貼降價去奪取人家的市場佔有率。所有能幫助中國技術進步的國家,大部分是敵人,不是公然敵對也絕非盟友。
(b) 中國的政策不是與其他國家合作提升其晶片技術,而是希望最終不依賴其他人的技術。這點基本上連在這方面實力最強的美國也絕對做不到。晶片行業是一個高度互相依賴的生態系統,只能通過合作才成事。全世界依賴台積電和三星生產最先進的晶片,但台積電和三星又要靠荷蘭ASML的光刻機,美國的Applied Materials,Lam Research,KLA 和日本的Tokyo Electron,和全球不計其數的尖端設備和化學品生產商。價值達3億美元一部的ASML EUV光刻機就有超過40萬件零件,很多是沒法取代的,如德國Zeiss的鏡子,Scotth的特殊玻璃,Trumpf的激光等。生產晶片最基本的wafer, 是要把矽變成一粒近乎完美的結精石,純度需達99.99999999%(共10位的9)。方法是通過把已提錬到8至9位純度的矽用1500度高溫在最潔淨的環境下溶掉,再用一粒矽的結精石拉起加慢速旋轉而成。全球只有日本、德國、南韓和新加坡合共只5間公司可造出來。但更吊詭的是熔了的矽一個用一大片超純的矽礦石磨出來的坩窩乘載才能成事。而全世界只有美國北卡羅連達州的一個礦場能提供這樣的礦石。說這麼多只是想讀者明白晶片生產要維持和發展必需通過合作,因為相互依賴的部分太多了。
(c) 另一點值得留意的是晶片資本投資極大和技術轉變迅速的問題。中國「大基金」的450億看似很大,但現時已經上了軌道的晶片公司每年的資本投資共達1千億美元,單是台積電也準備了2021至23年投放1千3百億擴充研發和生產。根據「晶片戰爭」一書作者克里斯. 米勒(Chris Miller)的沽計,要由低端技術開始要躋身世界前列,最少也要超過10 年時間和投資1 兆美元,當然成功與否沒有保證。就算你追到現時的科技,人家也已經向前跑了很遠,舊的生產線已折舊變零,大可通過減價令你虧損,而用生產更先進的晶片維持利潤。
(d) 歷史告訴我們所有尖端科技都是由私人企業帶動的,國家政策只是提供援助和補貼。在中國這種極權國家,當企業家不受法律保障,例子多不勝數,試問有能之士又怎會在這方面全心全力發展呢?當科研和技術人員也不能和國外的同業坦誠交流,又那會有發展空間和動力呢?
作者:林風
免責聲明:此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棱角》對所發佈的信息及意見,不予承擔任何責任。
投資涉及風險,讀者需小心衡量,投資前應適當地向獨立財務及專家尋求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