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大選將於本周四(7月4日)舉行,在過去兩三個星期內,英國各個政黨都陸續發表了競選政綱,主要政黨的領袖也出席了多場選舉論壇及競選活動,為選情造勢。其中,兩大黨保守黨和工黨分別在6月11日及13日公佈了其綱領,從其政綱發佈及之後的宣傳來看,兩黨的側重點各有不同。究竟他們想以此向選民傳遞什麼訊息?其背後又反映出怎樣的選舉策略和政治計算?
雖說依目前民調和早前地方選舉的結果看來,本屆大選的形勢相當明顯,保守黨很大機會會慘敗下台,結束其十四年的執政。不過,對一眾保守黨人,特別是有議席的議員來說,再惡劣的形勢,也是要盡力而為,以求減低損失。至於如何挽回流失的民心?首相辛偉誠的想法可謂簡單直接——減稅、減移民。從其政綱和宣傳重點可見,此兩項均被保守黨反覆強調,同時保守黨亦不斷「恐嚇」選民,稱如果工黨上台將會大幅加稅、難民危機無日無之,務求令受民生危機所困及對移民湧入反感的選民對工黨望而卻步。
除了兩大重點之外,保守黨的政綱中多是一些細節政策的小修小補,甚至連「禁止學童在校內使用手機」這類枝節也被標為賣點,卻未見有太多長遠的規劃綱領(又或是有寫但非宣傳重點)。這恰恰反映了保守黨最重視的其實是當下支持度大幅落後的困局,而整個選戰策略均是衝着一個短期目標布局。因此,保守黨以最短期內可以落實的政策來作主打,自然就順理成章。「投我,國民保險供款再減2%」、「投我,盧旺達航班7月起飛」,這些承諾就是不斷在向選民表示,「你看,這些事情我已經在做了,若不想被突然中斷,就必須在大選中支持我」,務求在最短時間內催谷起一些支持。
然而,從目前民調看來,這種催谷的作用不大,因為保守黨始終有着一個致命弱點,就是其已經執政長達十四年。在選民看來,這麼長的時間,經濟問題未見明顯起色、移民特別是非法移民問題持續惡化,這些都是在保守黨政府眼皮底下發生的,要選民相信這些事情將在執政的第十五年有起色,顯然欠缺說服力。
更何況,最激進、最憤怒的反移民選民近年來被新興的英國改革黨所吸納,造就其在地方選舉得票率冒起。對於這批選民而言,英國改革黨能否兌現其誇張的承諾或許不怎麼重要,因為他們過去曾經支持過的保守黨,也一直未能兌現承諾。在意識形態上與工黨不合的前提下,這些選民要表達對保守黨的不滿,口號叫得比保守黨更激進響亮的英國改革黨,就成為了他們最自然的選擇。因此,在未能提出令選民信服的新綱領、也未能在催谷選民情緒上比英國改革黨做得更好的情況下,保守黨尷尬慘敗的下場,幾可篤定。
與保守黨形勢截然不同的工黨,其選情幾可用「躺贏」來形容,而其政綱及宣傳側重點所反映的,亦完全是另一種心態和選戰佈局。工黨主打的口號「改變」,顯然是針對社會上瀰漫的反保守黨情緒,至於具體如何「改變」,工黨的政綱更側重在描繪一個「願景大餅」。其主打的投資產業、振興經濟,着眼的皆是中長期規劃,而非短期措施,至於具體如何實現的政策細節,在政綱中著墨的地方則不多。
為何會如此?一來工黨在民調中優勢明顯,只要不犯錯,就篤定會上台。因此工黨可以選擇將政策細節內容模糊化,避免對手針對攻擊,也就是所謂的「少做少錯」,只要勝出大選,之後的細節再慢慢斟酌也未遲。二來也是為了調整選民期望,因為工黨領導層也很明顯了解到,自己上台的短期內幾無可能立即改變英國當下的困境,要是以短期措施作招徠,一上任就要面臨兌現的壓力,倒不如着眼向選民宣傳一個中長期的振興願景,好讓自己有多點時間為具體改變作準備。因此,從這個層面上看,工黨的選戰策略其實是「保守」的,主打一個穩定優勢。
另一方面,工黨亦注重向中間選民、商界人士派定心丸,來洗脫其「加稅黨」、「福利黨」的印象。黨魁施紀賢三番四次強調不會增加個人稅項、其政綱中花了大篇幅來論述工黨的政策是「支持企業」的、甚至列出了預算大綱來試圖說明其主張在財政上可行,均意味着施紀賢有意地向中間的意識形態靠攏,避免過度左傾而招來部份選民反彈。施紀賢的中間策略明顯是為了修正2019年工黨在郝爾彬領導下大敗的錯誤,他甚至以「郝爾彬式政綱」來形容保守黨本屆的政綱,批評其寫滿了不能兌現的承諾。其安撫商界的取態、乃至拒絕明言要對富人加稅,招來了比工黨更左翼的綠黨以及一些大型工會的批評。但從大局看來,工黨顯然不用擔心得罪激進左翼會影響其選情,這與失去激進右翼支持的保守黨截然不同。
對於工黨而言,要贏得這次選舉相當容易,而困難的地方則是當選之後如何兌現承諾,這將是工黨接下來的重大考驗。畢竟「願景大餅」人人會畫,但若然沒有實際成績支持,在民主社會很易被選民打回原型。而如果兩大黨都無力扭轉英國的困境,英國政治勢必朝向更民粹、更極端、更撕裂的方向邁進,而這顯然並非社會整體之福了。
棱角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