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國會中國間諜案持續升溫,英格蘭及威爾斯刑事檢控專員(DPP)Stephen Parkinson 罕有去信國會兩個小組,指控英國政府不視中國構成國安風險,數月來未有提供證據,以至案件不能如另案成功以《官方機密法》檢控。
而連日被傳媒及政界放風指控為肇事者的國家安全顧問 Jonathan Powell,更被揭發上任前曾與中國統戰組織有多次會面。《衛報》指Powell 將會出席國家安全策略聯合委員會閉門會議,但此舉無助問責。
「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高級分析員鄺頌睛向《棱角》指,Powell 一類「Old China Hand」已墮入中國的「菁英俘虜」(Elite Capture)策略中,將國家安全比貿易來往放得更後。
「如果他作為一個公務員是受到統戰影響,在其轄下或者權力底下,到底多少其他案件未被揭露或放棄檢控?」
她認為英國政府需要一個全面、全方位的回應統戰和中國的影響力,而非閉門問責,需向公眾交待,推動大眾認知中國的威脅。
刑事檢控專員:政府拒交證據令案件崩潰
Parkinson 周二(7日)去信國會內政及司法委員會主席,提出政府提供的其他人證仍不足以指中國是一個「國安威脅」,特別是在保加利亞人為俄羅斯做間諜而被定罪案件的背景下,法庭已認定「敵人」可為對英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的國家,最終到 8 月只能放棄檢控。
原訂出庭作證的前外交官 Charles Parton 亦對《金融時報》指,案件撤控形同向中國發出信號,「英國誠可欺 - 只要在任何談判中均採取強硬態度,英國人就會崩潰」,令他十分擔心,並錯失清楚表明中國間諜活動的機會。「毫無疑問中國是一個威脅,也是常識。威脅等同敵意、意圖和能力,三者均很易被證明。」
Parton 現時為皇家聯合軍事研究所(Royal United Services Institute)副研究員,過去工作中有 22 年涉及中國、台灣、香港議題。
英國皇家檢控署(Crown Prosecution Service) 9 月中以證據不足,放棄起訴被指為中國當間諜,收集國會情報的兩名英國人前國會研究員 Christopher Cash(30歲)及教師 Christopher Berry (33歲),兩人被指在 2021 年 12 月至被捕前,為敵人收集及提供情報,危害國家安全。
今年 5 月, R v Ivanova [2024] EWCA Crim 808 案裁定六名保加利亞人為俄羅斯做間諜,副國安顧問 Matthew Collins 曾作供,指「敵人」定義包括「任何威脅英國國家安全的國家」,並獲法官採納,令六人同以《1991 年官方機密法》(Official Secrets Act 1991)被定罪。
而軍情五處(MI5)處長 Ken McCallum 兩年前曾指,中國在英間諜網規模「史無前例」,持續嘗試招攬兩萬名英國人為中國收集情報。同年 7 月,國會情報與安全委員會的報告指出,中國已「滲透英國的每一個領域」。
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回應時,指皇家檢控署要求的證據是兩人去年被控時保守黨執政時期針對中國威脅的政策,是上屆政府的立場,並非工黨的問題。
時任保守黨防相董勤達(Tom Tugendhat)曾指明,中國就是英國國家安全的威脅,惟時任外相祈湛明(James Cleverly)則較為模糊,稱其對中政策不會以一個字去總結對方是威脅、伙伴,或是對手。
國安顧問被揭曾與統戰組織會面
「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高級分析員鄺頌睛亦根據各政治媒體報道,整理出被指決定不合檢控方提證供的國安顧問 Jonathan Powell,在去年 11 月上任前一直跟中國統戰組織會面。
去年 3 月,Powell 以危機調解組織 Inter Mediate 創辦人及總裁身分,在北京與早被美國認定為統戰組織的「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秘書長沈昕會面,此前亦多次與中國國觀智庫(Grandview Institution)組織交流,會見前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及前中國空軍副司令員陳小工中將。
今年 4 月,Powell 出席中英及中美的第二軌道(Track-II Engagements)非官式戰略安全會談。到 7 月,Powell 更出訪中國與中國外長王毅會面。
鄺頌睛指,如果 Powell 作為一個公務員是受到統戰系統影響,或者成為中國「菁英俘虜」(Elite Capture)策略的產物,「那在其轄下或者權力底下,到底多少其他案件未被揭露或放棄檢控?」
「菁英俘虜」是指透過拉攏個別高層政治人物或社會精英的形式,傳播親中國的論述。
「我想他們就是希望,將貿易擺在國家安全前面,他們覺得我們和中國打好關係,現在我們重新再有這個經濟及金融對話,我們有很多想向他們得到的投資、得到的錢,所以我們不如聽他們的話,不如我們與他們和好,去容忍中國種種不 OK 的行為,否則不能解釋公務員會將國家安全放得比貿易來往更後。」
她認為英國政府需要一個全面、全方位的回應統戰和中國的影響力,而非閉門問責,需向公眾交待,推動大眾認知中國的威脅。
「要如何用利用今次事件,突顯 Powell 與統戰部來往而引伸的疑慮,去推動需要做的法案,令大眾認知英國應對中國能力不足:如外國人影響力登記計劃,跟中國大使館議題扣連。」
「正如同國會情報與安全委員會的報告早已指出,中國已滲透英國的每一個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