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17 國國會議成員周四(11日)分別致函其本國領導人,促請他們跟隨美國特朗普政府做法,高調為黎智英發聲,並與其他全球領袖團結組成聯盟,支持爭取《蘋果日報》創辦人黎智英早日獲釋。
日前曾在國會為港人聯署爭取 BN(O) 維持 5+1 永居發聲的保頓西區(Bolton West)工黨議員 Phil Brickell 向《棱角》表明,黎智英案已非關乎黎的命運,更象徵著新聞自由、法治以及英國引以為傲的核心價值正在被侵蝕。
「囚禁他如同囚禁這些重要價值。」
黎智英的幼子黎崇恩周二(9日)接受法新社訪問時說,「如果我的父親死在獄中,他實際會成為一個更強大的自由象徵,是抱持信念殉道的象徵」。
《棱角》獲得的聯署信提到黎智英年事已高,被單獨囚禁逾四年,僅為堅守民主價值和港人本應享有的基本自由而承受莫大苦難,被剝奪宗教自由。
信中指明香港律政司持續依賴虛構指控,指黎智英涉及 IPAC,一再被控方及法官無視,進一步凸顯香港司法制度的淪陷。
他們敦促施紀賢採取相同美國總統特朗普承諾將黎智英案件列為優先的立場,並與各國領袖組成聯盟,共同支持黎智英。
黎崇恩下周一(15日)將聯同黎智英國際律師團隊領袖、英國御用大律師加拉格爾(Caoilfhionn Gallagher)及無國界記者(RSF),在英國首相府唐寧街 10 號外召開記者會,就父親健康、獄中待遇,及要求緊急會見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向傳媒發表聲明。
今年八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再次表示他將「盡一切努力拯救」黎智英,讓黎智英獲釋。
英國工黨國會議員,兼國會國際發展委員會主席柴萍恩(Sarah Champion)亦向《天空新聞 Sky News》指出,英國應與盟友聯合一同呼籲放人。
周一時,英國國會七個跨黨派小組(All-Party Parliamentary Group)亦要求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ar)立即會見黎崇恩。
七個跨黨派小組包括國際法,正義與問責(International Law, Justice and Accountability)、任意拘留及人質事宜(Arbitrary Detention and Hostage Affairs)、香港(Hong Kong)、人權(Human Rights)、國際宗教及信仰自由(International Freedom of Religion or Belief)、新聞自由(Media Freedom),及馬格尼茨基利裁與賠償(Magnitsky Sanctions and Reparation)
參與發信的國會議員來自阿爾巴尼亞、英國、加拿大、法國、肯亞、瑞典、澳洲、羅馬尼亞、贊比亞、菲律賓、歐洲議會、波斯尼亞、巴拉圭、荷蘭、新西蘭以及挪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