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填補職位空缺本來就不容易,而現在人力資源更面臨一場由人工智能(AI)與虛假求職者構成的「Perfect Storm」。隨著科技進步,AI 的擬真程度已經高得足以矇騙面試官,讓招聘過程變得更加棘手與充滿風險。
墨爾本大學電腦與資訊系統教授 Toby Murray 警告,這項技術已經成熟,能有效矇騙人類。我們已經看到財務詐騙透過 deepfake(深度偽造)視訊進行,現在的成熟度已具備了所有條件,讓這種欺詐與誤導的情況也在招聘過程中出現。
顧問公司 Gartner 指,到 2028 年,全球四分之一的求職者可能是「假人」,由 AI 所產生的 deepfake 求職者正快速增加。報告指出:「生成式 AI(GenAI)讓 deepfake 的擬真度越來越高,Hakers已能準確模仿臉部表情、眨眼頻率,甚至微小的肌肉動作,連最先進的偵測演算法都難以辨識。你可以想像一名求職者使用 AI 撰寫履歷,透過即時 AI 工具進行視訊面試,甚至在入職後繼續倚賴生成式 AI 完成工作,這引發了對真實性與實際能力的嚴重質疑。
問題在於,目前企業尚未建立足夠的防線來應對這種風險,令人力資源部門在處理招聘時面臨更大壓力,特別是在 AI 的技術快速滲透招聘流程的情況下,在市面上大多數聲稱能偵測 deepfake 或 AI 內容的工具都不夠可靠。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結合招聘人員的教育訓練、嚴謹的審查流程,以及人類的主觀判斷力。
而這種人為監督在當前企業日益依賴 AI 自動化招聘流程的情況下,更顯重要。諷刺的是,企業用來自動篩選求職者的技術,可能與詐騙者用來偽裝的技術一樣:當招聘過程愈來愈傾向自動化,這只會加劇問題。如果技術既能偽裝人,又能篩選人,那就形成了一場完美風暴。因此人類的判斷絕對不能被排除在流程之外。
要解決這些問題,HR應借鏡大學對作弊問題的處理方式,例如學生要在線上考試,可能透過 Zoom 進行,學校會確保出現在鏡頭前的人確實是該名學生。在招聘中,類似情境很容易發生。例如要求他們站立轉個圈,暫時還能看到破綻。
此外,虛假求職者所帶來的風險,並不僅限於聘用不當,有些人可能根本不在乎薪水,而是想取得商業機密或敏感資訊。因此,問題不只是某人能否勝任工作,而是確認他是否真的是他所聲稱的那個人。展望未來,企業若想走在風險之前,教育與政策制定將成為關鍵,尤其在我們能全面掌握這些工具被濫用的方式與範圍之前,其實是很難有針對性的應對策略。但第一步就是提升警覺。HR 必須現在就開始主動應對,因為這些風險既真實,又與日俱增。
作者:Sydney HR 的日與夜
關於作者:作者為一企業人事部職員,同時為合資格Life Coach,國際九型人格師、MBTI及DISC Advance持牌培訓師。最鍾意玩玩具同寫下嘢。現我城隕落,無比哀嘆,盼一盡綿力,將文化保存,以文會友,抒發一下。這篇文章,歡迎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