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博客 【壹玖肆伍·國際香港圖書典...

【壹玖肆伍·國際香港圖書典藏館】香港在「文化冷戰」下的經典著作與回憶

「壹玖肆伍・國際香港圖書典藏館」,承接試業以來的努力,開始收到各方面的回應,藉此感謝各位支持外,更要繼續為各位介紹典藏館的著作,透過每月專題的線上策展,逐一介紹每本著作的珍貴之處。三月以「冷戰時代的香港文化戰爭」為主題,除了介紹冷戰時代的著作外,更揭示左、中、右三派在香港的運作。

一、李燄生《與曹聚仁論戰》:揭示冷戰時代筆戰的開始

李燄生曾追隨孫中山、廖仲愷、汪精衛等人,為人耿介,往往為別人抱打不平,來港後,以「馬兒」為筆名,在《自然日報》開闢「馬兒專欄」,撰寫時事評論,對國共兩黨都口誅筆伐,其中不乏一些親國親共的人士,包括批評認識多年,卻標榜毛澤東、郭沫若的曹聚仁,揭開與曹聚仁論戰的序幕。

李燄生再指曹聚仁所謂的「中間偏左」,其實是「輕於國(民黨)而重於共(產黨),賤於台灣而重於北京」,「中間偏左」的確是名不副實。如將李燄生的說話放諸今日,批評今日自稱「不偏不倚」立場的人,都能大派用場。

二、《司馬長風逝世卅周年紀念集》:見證香港在冷戰時代的司馬長風

《司馬長風逝世卅周年紀念集》,收錄除了司馬長風的創作外,也有許多不同界別、領域的文化名人,為他撰寫悼念文章,沙翁(倪匡)、小思、胡菊人等,字裡行間,是對司馬長風為人與風骨的無限懷念。

司馬長風一生不為金錢權勢所動。有人勸他參選國民大會代表,他堅辭不受:「三十年不補足,那就不補了。」他堅持「國民代表應由公平民主程序選出」,以此為原則,至死不渝。他生活簡樸,經常身穿舊衣,不嗜煙酒,日日勞動。有人稱他為「筆耕不輟的苦行僧」,而他只是淡然笑說:「為了將來的讀者,我願意多走幾步路。」

司馬長風堅信知識分子的責任,不在於屈從潮流,而在於啟迪時代。他說:「文化的自由,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所在。」今日,當我們回望那段風雨飄搖的歲月,正是如司馬長風這樣的文人,讓香港在冷戰的文化灰色地帶中,仍然燃著一盞光亮的燈。

三、「文化冷戰」下的產物-《萬竹樓隨筆》

1950年代出版的《萬竹樓隨筆》,左舜生除了回顧上至唐代李白、杜甫,下至清末民初梁啟超、蔡元培的文人往事外,更能針砭時弊,見人所不見處,話題橫跨一千多年。再者,梁啟超、蔡元培等文人都與左舜生身處相同時代,左舜生都能夠親歷其境,甚至可以親炙其學,接觸當時的大人物,成為不少人研究的佐證。慶幸在「文化冷戰」的時代,香港有一所自由出版社,為追求文化、研究歷史的愛好者,提供一本出色的作品。

《萬竹樓隨筆》其中一個部份,寫下〈太平天國史話六篇〉,強調洪秀全、楊秀清「只是要做皇帝,談不上種族革命」,成為當年力排眾議的觀點,甚至指出太平軍對女性的不尊重,力證並未實行一夫一妻制,以及虐待女性,例如洪秀全有妃嬪四十餘人,又例如女性做挖濠等艱苦工作時,隨時會受到長官鞭打等。左舜生為太平軍出爾反爾的做法,抱打不平,間接反映左舜生是一個為女性爭取平等地位的先驅。

四、《學鈍室回憶錄》在文化冷戰的透視

李璜教授的《學鈍室回憶錄》,著作回顧兩個世紀的往事,為研究現代史的學者提供豐富的資料。然而,回憶錄本身有不足之處,就是「單憑記憶」而寫成,由於回憶錄缺乏充分考證,所以記錄一些事情時會出現偏差,例如:《學鈍室回憶錄》指出與在法國「勤工儉學」的闞澤高,就是鄧小平。後來有不少文章引用《學鈍室回憶錄》,作為研究資料,引致不少研究出錯,幾乎習非成是,或會為人詬病。

《學鈍室回憶錄》描寫的往事,都是偏向鮮為人知的一面,尤其是在1950年代初,李璜曾經參與「第三勢力」,自然感受到組織內部的種種問題,大膽指出部份「第三勢力」參與者騙取美國金錢,其中包括昔日的南方軍閥劉震寰,自稱在1950年代前往廣東組織軍隊打游擊,取得六萬美元後,不久被發現只是在新界北部收集情報,從未前往大陸。由於劉震寰取得美元後,尚未走過深圳河,就被當時的人譏諷他「在深圳打游擊」。由於李璜筆調輕鬆,回憶這些往事時饒有趣味,使《學鈍室回憶錄》成為一本不朽著作。

五、漢元預言《香港的最後一程》

漢元的《香港的最後一程》,書名有兩個意義:一是介紹香港,並暗指香港前途難料,借書名預言香港的前景;二是部份文人南來香港避難後,年紀漸大,漢元也暗指可能是他們避難的最後一程。先說香港部份,其中一部份寫下香港島、九龍和新界三個地方的特色,包括地理位置、地方大小等等,資料充足,儼如一本昔日的「香港指南」,介紹香港不同地方的特色,令人愛不惜手,而且漢元對邊界「情有獨鍾」,除了寫下界限街的邊界外,還以一章寫「從沙頭角到流浮山」,全部都是昔日能夠看見中國大陸的邊界地區,緬懷過去,應與漢元「有家歸不得」的心情,有一定關係。

再說文人南來香港避難的部份,其中文人包括易君左、左舜生等等,都與漢元相熟,在漢元筆下,可以看出兩人不同的一面,例如:易君左以參與「五四運動」著名,左舜生以寫「歷史傳記」聞名,但漢元所寫的是兩人在大磡村開的士多店-榮康商店,使兩人不再是兩位文人,而是兩個商人,成為著作一大特色,令人回味。

六、從《友聯活葉文選》回憶過去的教科書

在「文化冷戰」中,還有一些當年的教科書,都與這個時代相關。1955年出版的《友聯活葉文選》,不只是回憶那麼簡單,而是記錄一個個重量級編輯人物,教導一篇篇重要文章。

友聯出版社的蕭輝楷和趙聰,就是編輯《友聯活葉文選》的主要人物,《友聯活葉文選》收入李華〈弔古戰場文〉、范仲淹〈岳陽樓記〉、岳飛〈滿江紅〉等等,儼如一本香港出版的《古文觀止》,後來更收入蔡元培〈圖畫〉、胡適〈一顆星兒〉等等,使《友聯活葉文選》成為一本《中國文學史》的縮影。

結語:香港「文化冷戰」的足跡

從不同的經典著作,帶出香港在「文化冷戰」下的重要地位,構成香港在冷戰的暴風圈內種種足跡。通過分享一本本的著作,將香港和國際風雲變色的局勢,呈現在各位讀者眼前,讓知識能夠傳承下去,就是「壹玖肆伍・國際香港圖書典藏館」的目標


👉 壹玖肆伍國際圖書典藏館・2025年3月15日正式試業・請加入成為各級會員
⏺ Patreon: patreon.com/glocalhongkonglibrary
🌍 Website: https://www.glocalhongkonglibrary.com/
🎬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pjKCML6ouVd8539Ausg0w
🛜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glocalhongkonglibrary
📷 ig: https://www.instagram.com/glocalhongkonglibrary/#
✍️ Threads: https://www.threads.net/@glocalhongkong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