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文化 文化博物館變「流行文化館」...

文化博物館變「流行文化館」? 藝術家黃國才:擔心變「流行文化遺址」

  • 《明報》專欄:消息指文化博物館改為流行文化館
  • 藝術家黃國才憂變「流行文化遺址」
  • 聯署發起人劉慧婷:會否有空間給香港本土文化?
  • 劉慧婷:希望香港人能為自己的文化發展站在一起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上月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建議將科學館改建為「國家發展成就館」,科學館則在文化博物館現址重建,引起社會爭議,有海外港人組織發起聯署譴責「殺館」。《明報》專欄「聞風筆動」今日(15日)引述知情人士透露,文化博物館已儼如取得「免死金牌」,將逃過「殺館」命運;政府內部有新的構想,考慮將文博館的館藏及展廳重組,改為「流行文化館」。至於國家成就和發展專館,有議員建議在建成永久展館之前,先以中環展城館作為臨時展館,據聞當局亦在考慮之中。

反對「殺館」的聯署人之一、藝術家黃國才表示,成功阻止殺館是一個不可能任務,衷心參與聯署的每一位。他認為這重新安排絕對是重回正軌的正常決策,「把科學館變成國家成就館的方案,可說是個好大喜功、討好主上的不正常決定。把國家成就館放在中環接近解放軍總部和香港政府總部,絕對比放在尖沙咀東部更有說服力和隱喻,省下的錢更加可以幫助財赤紓困。」

黃國才又指,把過去在文化博物館過受歡迎的展覽集合,例如李小龍展、梅艷芳展、羅文展等變流行文化主題,絕對有強化展館的作用,但要注意流行文化應是活的,「以上的展覽都是4、50年前的流行文化,如果新的流行文化沒有加入,一不小心又可能變成『流行文化遺址』。」他認為真實的香港抗爭精神例如2011年的本土運動、2014年的雨傘運動、及2019年的反修例運動所出現的各種視覺元素流行文化,早因中共在港政策關係,從此在香港消失。

反對「殺館」的聯署發起人、海外港人組織「我地NGO DEI」發言人劉慧婷則回應指,同意黃國才的說法是有階段性的勝利,但她認為政府在「暗渡陳倉」,「例如香港文化博物館本身有代表香港的獨特性,現時改名為『流行文化館』,前面會否加『香港』?到底會否有空間給予香港人講述本土文化?原居民的歷史及粵劇文化又如何歸納在流行文化裡?」

劉慧婷又表示,曾有一些海外港人質疑,如果香港本地已有反對遷拆文博館的聲音入到立法會,海外港人不應該發聲,又認為海外港人會令事情變得更複雜,有人指以港府過去的處理手法來看,甚至會催化「殺館」。「但看見今天這個消息,很希望香港人能夠為自己的文化發展,重新站在一起,以不同方式在海外和在香港,繼續講出正確的事,制衡這個經常亂出盲拳的政府」。

政府去年12月向立法會提交文件,提出重組科學館及文化博物館的建議,將科學館改建為「國家成就和發展專館」,而科學館則考慮在文博館重建,並「解散」文博館,文博館的藏品則會整合及重置到其他博物館。一群在海外關注香港文化組織、藝術家、學者和市民發起聯署,譴責港府「濫殺」香港文化博物館的決定,聯署的包括藝術家高志活(Jens Galschiøt)、黃國才、插畫家阿塗、香港民主委員會(Hong Kong Democracy Council)執行總監郭鳳儀等。

棱角編輯部

支持我們:https://points-media.com/sup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