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通過《基本法》23條後,香港還剩多少新聞自由?繼自由亞洲電台(RFA)決定撤出香港後,主打文化歷史內容的CUP媒體亦在無預警下暫停更新。有讀者留意到,CUP媒體於2023年12月31日在Facebook發佈了最後一則帖文「跨年」後,至今也沒有再更新任何內容。《棱角》向CUP媒體持有人陶傑查詢有關情況,他證實CUP媒體已暫停營運,但並非結束,至於停運原因,他暫不作任何回應。
《基本法》23條立法把「煽動罪」刑期增加至7年,還有一條「非法披露國家秘密」罪,最高刑期可被判囚10年,但外界很多聲音質疑當局卻沒有清晰界定何謂「煽動他人憎恨國家」,亦沒有定義清楚何謂「國家秘密」,對傳媒工作者來說相當危險,如何報道一則新聞才不算洩露國家秘密?如何寫一個專題才不會煽動市民仇港?RFA曾以《香港新聞自由剩多少?》為題刊登一篇分析文章,內容提到傳媒自我審查已成常態,可以預期未來新聞空間愈來愈窄。
陶傑過往經常在網台議論時政,亦在CUP媒體發表評論文章,內容圍繞國際關係。23條通過後,他一如以往地開台「抽水」,被問到發言會否怕觸及「紅線」而更小心,他表示多年來一直貫徹始終,不會因為怕得罪港府而不敢說。他認為傳媒在事實基礎下發表評論,不應有任何恐懼,「以前係點做,以後都要點做。」
不過,港府在23條立法諮詢期間,曾多次公開譴責傳媒誤報。保安局局長鄧炳強曾以「應變反駁隊」隊長的身份,反駁坊間對23條立法的指控,更多次去信《華爾街郵報》、《泰晤士報》及《紐約時報》等傳媒機構,譴責其文章內容誤導。陶傑認為港府希望營造一種「自我審查」的氣氛,令媒體自律,「過往媒體報錯,政府只會澄清或發表官方版本,不會反駁或譴責,現時(官員的)語氣明顯更重,因為這是警察政府的年代,不像往時文官那般有分寸。」被問港府公開譴責傳媒,會否造成寒蟬效應,變相打壓新聞自由,他認同港府官員反應過度,但認為只要傳媒報道合符事實,發表社論或評論時不應自我審查,否則只會加劇寒蟬效益,「唯一的『紅線』是報道要合符事實,有無23條都一樣。」
陶傑留意到在現今的政治氛圍下,有很多媒體都怕誤踩「紅線」而自我審查,不敢刊登批評時政的評論文章,「以垃圾徵費為例,媒體評論有兩種,一是支持擱置相關政策,二是反對垃圾徵費,但反對的原因是甚麼?本地媒體不敢報,中環精英亦不敢說。」他接著批評港府在施政上議而不決、決而不行,首鼠兩端,弱勢行政主導,「以上幾句批評我不覺得有問題,難道說了就有意圖煽動市民仇視政府?」他坦言,自己身在海外,不能指責香港的時事評論員自我審查,但強調若然自己仍在香港當傳媒人,會有辦法就事實發表真實的評論。
雖然陶傑明言不會噤聲,但他認同一些較敏感的議題本地媒體已「無得做」,例如「傘運5周年」、「六四35周年」。「如果要做這些專題,便需要訪問曾參與抗爭的人,支聯會的前領導人,即使他們仍在香港,在《港區國安法》和23條下,相信無人敢講,專題也便做不成。」然而,他不認為「無得做」對本地媒體來說是一個損失,「這不是一則新聞,而是歷史,如果在沒有訪問或評論的情況下作回顧,其實不太恰當,即使有人願意受訪,亦要視乎文章怎樣寫,例如在文章中引述『光時』口號是否『踩界』?在這個政治氣候下相當危險,亦不鼓勵媒體去做。」他續指,本地傳媒不敢做政治敏感的題材,對外媒來說也是一則新聞,例如BBC的23條街訪片段,把香港23條引發的寒蟬效應當成一個議題,身在香港無從說起的,就由外媒去報。
香港新聞空間被收窄的後果,是傳媒失去監察政府的作用,後果由每一個市民來承擔。「愈來愈多本地傳媒機構會倒閉,因為沒有盈利,一張無新聞、無評論的報紙不值得我付費。」陶傑表示,多一間傳媒機構倒閉等同多一盞燈熄滅,政府權力架構、立法會更不受監察。自《港區國安法》實施後,香港再無《蘋果日報》和《立場新聞》,無疑是熄了兩盞燈,不過很多本地記者仍堅守崗位,亦有有離散各地的傳媒工作者選擇在海外創辦港人媒體機構,希望多一個平台監察政權,繼續為港人發聲。相信對很多人來說,生活在夾縫中更能體現新聞自由的可貴。
棱角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