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檢控當局 9 月中以證據不足,放棄起訴被指為中國當間諜,收集國會情報的兩名英國人 Christopher Cash(30歲)及 Christopher Berry (33歲),政界爭相向傳媒放風追究檢控失敗責任,形同電影《寒戰》,將政治權謀推上水面。
多方直指工黨政府為著與中國修好而礙國安相關檢控,以至拒絕將中國列作「敵人」,或將之列入外國影響力登記計劃「進階級別」等。
上周四(2日)開始,英國傳媒不斷報道案件背後情況,均將矛頭指向工黨政府,指其明知案件或涉及中共中央高層,但因不願將中國形容為「敵人」而影響雙方關係,借由國家安全顧問,前首相貝理雅(Tony Blair)的唐寧街幕僚長(Downing Street Chief of Staff)Jonathan Powell 出手,撤回副國家安全顧問 Matthew Collins 就案件作證,令案件「崩潰」無法繼續檢控。
「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行政總裁裴倫德(Luke de Pulford)批評,一切都是為著英國可在中國身上撈取最大利益。同屬 IPAC,被中國制裁的保守黨國會議員施志安(Ian Duncan Smith)更指,「唐寧街現時就是國安風險。」
但這些示好換來是中國繼續脅迫英國。《每日郵報》周日(5日)引述英國政府消息稱,中方至今仍未批准英國駐北京大使館的裝修計劃,甚至會關掉水源數小時,大使館職員有時要在壁球場臨時辦工,以迫逼英方批准倫敦中超級大使館計劃。
傳媒放風指工黨放鴿討好中國
保守黨影子內政大臣范翹思(Chris Philp)向《每日電訊報》直言,Powell 不可能沒有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肯首而自把自為;《星期日泰晤士報》則報道,Powell 以及外交部常任秘書長 Oliver Robbins 9 月初與部分高級公務員開會,撤回副國家安全顧問 Matthew Collins 作為重要證人出庭作證。
周五(3日)時,《電訊報》亦稱「工黨秘密破壞」審訊,提到上屆保守黨政府曾向皇家檢控署(Crown Prosecution Service)承諾派出一名高級公務員上庭頂證,但工黨最終撤回,令檢控官無法令證據達到提堂水平。根據《1991 年官方機密法 Official Secrets Act 1991》,控方需要證明兩名被告有向英國政府的「敵人」提供協助並損向英國國家安全或利益。
《星期日泰晤士報》指,Collins 原本會以工黨政府 6 月時的國家安全戰略文件(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2025: Security for the British People in a Dangerous World)作證,該份文件包含「對華政策審視 China Audit」,只稱中國對英國有「地緣戰略挑戰 geo-strategic challenge」;又引述一名「高級政府消息人士」,稱 Collins 沒有選用內政部對中國政府在英活動的安全形勢評估,認為該份文件足以舉證中國為「敵人」。
英國首相府發言人則向 Politico 否認說法,指政府證供僅會引述 2021 到 2023 年時,執政保守黨的政策,而非今屆政府政策。「政府及官員在案件中沒有參與任何決策,所有撤回證據、撤回證人、或限制證人作出某些證供均不屬實。」
保守黨兩名對中鷹派董勤達(Tom Tugendhat)及凱恩斯(Alicia Kearns)亦已去信國會要求調查,兩人並曾創辦 China Research Group,時任總監正是 Christopher Cash。
中國不列作外國干預最高級別 持續脅迫駐京大使館
英國政府 7 月推行《國家安全法案》中的「外國影響力登記計劃」,但至今未將中國及香港放在「進階級別」 ,僅列入俄羅斯及伊朗,香港民主委員會(HKDC)曾著力倡議惟不果。
《衛報》周日(5日)公開指中國威脅英國政府不可將中國的國安機構列入「外國影響力登記計劃」以及「進階級別」,否則會對中英關係構成負面影響,「嚴重且長遠的損害」,中國亦會報復。
而同日的《每日郵報》亦引述英國政府消息稱,中方至今仍未批准英國駐北京大使館的裝修計劃,甚至會關掉水源數小時,令大使館職員有時要在壁球場臨時辦工,以迫逼英方批准倫敦中超級大使館計劃。
消息認為中國這種行為既不禮貌,亦不符合外交禮儀。英國商貿大臣靳秉德(Peter Kyle)上月中曾出訪北京,要求對方批准裝修計劃。
施志安(Ian Duncan Smith)亦批評中國政府行為令人震驚,但英國政府似乎已準備將「眾所周知 具有安全風險的巨型大使館交給中國,十分尷尬,我會稱之為『叩頭計畫 Project Kowtow』。 」
新聞來源:《衛報》、《金融時報》、《每日電訊報》、《星期日泰晤士報》、《每日郵報》、《路透社》、棱角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