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博客 【讀者投稿】大埔火災證「高...

【讀者投稿】大埔火災證「高質高效」政府無能 風險管理忽關注釀悲劇 – 白影

大埔宏福苑五級火,係呢幾十年香港最嚴重嘅火災之一。11 月 26 號下午,大約 2時50分,據報火警首先喺大埔宏福苑宏昌閣外牆竹棚綠網位置被發現,火勢短時間內沿住棚架一路「爬樓」,好快波及整個屋苑,八座樓入面有七座先後陷入火海。

宏福苑係一個喺 80 年代落成嘅資助房屋屋苑,一共有 8 座大約 31 層高住宅樓、接近 2,000 個單位,住咗大約四千幾至五千人。早幾年驗樓之後,被要求做大型維修,外牆重鋪、重做防水,成個屋苑八座樓都已經被竹棚同綠色棚網包到密密實實。

出事當日天氣又乾又焗,天文台早幾日已經掛起紅色火險警告,風勢唔細。火一燒著棚網同外牆物料,就好似點著咗一整塊易燃外皮,火舌順住竹棚、棚網一路向上、向橫行,整個屋苑先後陷入火海,有居民困喺屋內窗口、露台求救,消防到夜深仲喺度升雲梯、破門、入屋搵人。

截至 11 月 27 日,官方講法係:最少 65 人死亡,包括一名消防員,大約 70 人受傷,279 人報稱未能聯絡;近千名居民需要暫時安置去臨時庇護中心或者臨時住宿。呢場火被列做五級火,係主權移交之後繼 2008 年嘉禾大廈(Cornwall Court)之後,另一宗五級大火,亦係幾十年來死傷最慘重嘅火警之一。

警方已經拘捕咗三名涉事工程公司負責人,包括兩個董事一個工程顧問,懷疑佢哋喺工程中使用不合規物料、或者違反安全規定,被以誤殺等罪名調查。消防同屋宇署就話,火因仲喺調查中,但會集中查幾樣嘢:竹棚、棚網係咪阻燃物料?外牆保溫/裝飾層係咪易燃泡沫?警鐘同走火系統有冇失靈?

政府明知棚網火災風險 未有嚴格執法

呢度先要講返一件「其實啱啱先發生過」嘅事。

大約一個月前,港島中環干諾道中嘅華懋大廈(Chinachem Tower)外牆竹棚,同樣都燒到成幢樓好似火柱咁。10 月 18 號下晝四點左右,大廈後巷位置起火,火勢好快沿住包住成幢樓嘅竹棚同保護網向上竄升,消防喺十幾分鐘內將火警升級做三級火,出動多隊煙帽隊同雲梯車,成條干諾道中都見到濃煙,西九岸邊都望到火光。事件中 4 人送院,其中一人一度危殆,要焫幾個鐘先撲到熄火。

事後屋宇署出咗公告:
華懋大廈當時係做外牆小型工程同冷氣機架改裝,四周圍搭滿竹棚;
外牆結構檢查後暫時冇大損毀,但要即時拆走鬆脫物料、清理燒爛嘅棚架;
會重點調查棚架使用嘅保護蓋、棚網、帆布,係咪符合「阻燃標準」,有冇違反《建築物條例》,如果查到有問題,可能會檢控或者紀律處分。

換句說話:政府唔係唔知竹棚連棚網起火係一個大風險,亦唔係第一次見到成幢樓外牆好似火把咁燒。中環嗰單之後,官方已經好明確提醒過——所有圍住竹棚嘅網、帆布、保護物料,都「理論上」要用阻燃嘅。但一個月之內,我哋就喺大埔宏福苑,睇到將呢個風險放大到民居、仲發生喺七座高層住宅身上。

再早少少,2023 年尖沙咀海傍嗰幢四十幾層高、仲喺起緊嘅酒店/商廈工地(Kimpton/前 Mariners’ Club 重建),都試過成幅竹棚連帆布燒到通紅。嗰晚維港兩邊都見到火光,火從地盤低層一路向上飆,竹棚同帆布好似一條直通天際嘅火梯,焫足幾個鐘先壓得住。嗰次好多人安慰自己話「好彩只係工地,冇住人」,但技術上畫面同今次宏福苑其實冇本質分別——都係成幢樓外牆包住一層易燃嘢,一著就玩完。

今年工傷團體仲點出,單計今年已經最少仲有另外幾單竹棚起火:好似屯門青磚圍、德輔道西地盤,外牆竹棚同圍網起火,只不過規模冇華懋、大埔咁誇張,所以唔上頭條。加埋近年嗰啲倒棚、墮樓,竹棚相關意外累計死咗幾廿人。

換句話講,竹棚加綠網一著就可以變成「火梯」,從來唔係新發現,只係以前多數發生喺工地或者商廈,最多係「有驚無險」;今次大埔宏福苑,係第一次喺一個成千人居住嘅民居屋苑上演最惡劣嘅版本,代價就係幾十條人命、幾百個家破人亡。

安全角度:無人關注風險管理 高速諉責他人

唔少朋友都應該知道,我以前做過安全佬,我想以 Safety Officer 嘅角度寫少少嘢。

身為一個香港人,見到香港發生咁嚴重嘅火災導致人命傷亡,非常之難過;而我作為曾經喺工地做安全嘅人,係社會好快又走返入一個好熟悉嘅劇本,都令到我好唔安樂:WhatsApp 群組、Telegram、IG 瘋傳工人喺棚上食煙嘅相片同影片,下面 caption 基本上已經判咗刑:「就係佢哋害死人」。

嗰啲相片同影片,只係證明「有人喺棚架度食過煙」,唔係證明「今次火係佢哋點」。就算將來調查真係搵到一支煙頭、一個電箱火花,嗰啲都只係 ignition source,有 ignition source 唔等於就係整個火災演變到咁嘅主要成因。

老實講,就算最後證實真係一枝煙點起第一團火,我都想問嗰句:一枝煙自己係燒唔起七座樓。可以燒到成排大廈外牆一齊著,然後沿住棚架同外牆狂燒,嗰個唔係某一個人,而係一套容許易燃物長期包住大廈、又冇人真正理會嘅制度。

其實香港唔係冇規矩。講到今次大家成日提嘅棚網,高過十五米要用阻燃物料,喺指引入面早就寫得清清楚楚。行內都知,一張阻燃網大約九十蚊,曬一輪太陽就變脆,只能用一次;一張普通網五十幾蚊,可以拆嚟拆去再用。一個大維修項目用幾百張網,條數一加就係幾十萬差價。於是有啲人就諗:「用平嗰種啦,博冇人查。」紙上寫住要阻燃,地盤實際掛住嘅,可能只係一層好易燒嘅不合規格棚網。

更加諷刺係,上面都提到棚網出事唔係第一次。有哂新聞都講到棚網、物料有問題,政府之後又出通告、又提大家要用阻燃網。轉頭到大埔,換咗另一個屋苑、另一個承建商,但畫面居然幾乎一樣:成排外牆棚網一齊著,火順住網行。

咁問題就好直接——要出幾多次事,香港政府先會真係落實巡查、驗證物料,而唔係出完通函就當交代?

我記得當年讀安全牌,講到棚架,老師同我哋講:以前香港棚架成日出意外,有人跌死,又有棚架倒塌,太多血案,政府先慢慢整出而家成套棚架安全守則,同埋而家成日聽嘅嗰張 Form 5,要由合資格人士去現場睇個棚架,之後簽發,而負責工場安全嘅註冊安全主任要去檢查。意思好簡單——香港好多安全要求,唔係從天而降,而係一單又一單事故迫出嚟。每一條規例背後,其實都有人付過代價。

制度好唔好,唔係睇紙上有幾多表格、有幾多指引,而係睇佢有冇真係落到地。你可以有棚架守則、有 Form 5、有阻燃網要求、有消防指南,如果最後變成「有人簽吓紙就算」、「有人出吓通告就算」,咁嗰啲只係安全劇場,唔係真安全。

作為一個做安全嘅人,我完全同意:工地內食煙係錯,需要嚴禁及嚴厲執法。但如果我哋將今次大埔大火簡化成「幾個工人唔守規矩所以害死人」,然後故事就完結,咁我可以肯定講句:下一場火唔會因為多咗幾塊「嚴禁吸煙」告示而消失。

真正要問嘅問題係:棚網有冇真係用阻燃?有冇人實地查過?查到唔合規有冇真係開罰、停工、追責?之前港島出事之後出過嘅警示,有冇變成行動,定只係多一份 file 夾入櫃桶?

立法會「高質高效」實無能

今年立法會自己都好自豪咁交成績表。十月年結記者會上,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講到眉飛色舞,話今屆議員「奮發有為,高質高效審議多項重要法案,成果豐盛」,又逐點數據:「四年會期開咗 135 次會,合共大約 1,246 個鐘,通過嘅法案多達 130 項,比上屆同期嘅八十幾項多出超過六成」,仲特別強調今個年度單一年都過咗四十幾條政府法案,處理咗所謂「老大難」問題,好似簡樸房、網約車、新控煙措施等等,形容成績「十分突出」、「亮眼」。親建制媒體就幫口再堆一句,話今屆「審議速度全面提速,成績亮眼,不再有『為問而問』的現象,不再有『拉布』。」,用嚟反襯以前嗰啲你一句我一句拉布嘅年代,證明而家議會又順又快。

特首李家超喺「行政立法同心治港創未來」研討會入面,都用同一條 line 去包裝今屆立會,話完善選舉制度之後,立法會「效率大幅提升」,唔再見到拉布流會,議員「理性議政論政」,係一個「文明和諧高效的立法會」;政府發言人開記者會時亦配合講,第七屆立法會喺過去四年「高效履行其憲制職能」,行政立法「良性互動、相互配合」,係特區「良政善治」嘅重要支柱。

如果照佢哋口中呢個「高質高效」模式,四年可以過一百三十條法例、兩千幾項修正案,網約車也好、簡樸房也好、新控煙也好,都可以講求提速清障,做到「有求必應」。但去到外牆棚網阻燃呢啲,喺尖沙咀酒店工地燒過一次、喺中環華懋大廈三級火再敲一次鐘、今次大埔宏福苑再爆得更大鑊嘅致命安全隱患,我哋見到嘅,唔係任何「高效處理」,而係典型慢半拍:

屋宇署上個月先因為華懋火警發通告,提醒所有承建商要立即檢視外牆保護網、帆布、膠膜嘅阻燃性能,話發現唔合規會按《建築物條例》採取行動;轉個頭,一個月之內,就要喺大埔睇住成個宏福苑八座樓外牆變成火海,消防同工會代表再出嚟重複一次:法例早就規定維修外牆棚網要具阻燃功能,承辦商要定期檢查,確保阻燃劑未失效。

香港立法會成日話自己法例完善、程序嚴謹,但安全唔係睇份手冊印得幾靚,而係睇喺最差情況之下,啲人仲保唔保得住條命。今次大埔大火,如果最後換嚟嘅只係多幾個「禁止吸煙」牌、拉幾個前線出嚟鞭屍、再出多一兩份通函,外牆棚網依然可以「博冇人查」,咁其實我哋係默許緊同一套危險遊戲繼續玩落去。

一邊係官員同議員好自豪咁話「效率大幅提升」、「高質高效審議多項重要法案」,用數字證明自己幾叻;一邊係對住已經連續出事、技術上早就講到口臭嘅外牆火災風險,永遠要等到燒到幾座樓、燒到人命、燒到上國際新聞,先至肯由通函升級去講「嚴肅檢討」、「研究收緊規管」。

呢種落差,本身就係制度病徵——亦都係呢場火最殘酷嘅地方:錯唔只係一枝煙,錯係一套自我感覺良好、對自己效率好滿意,但對市民條命永遠慢兩拍嘅制度。

作者:白影 (港菲混血兒)
免責聲明:以上為投稿讀者之個人意見,《棱角》對所發佈的信息及意見,不予承擔任何責任。《棱角》歡迎大家投稿至:info@points-media.com
支持我們:https://points-media.com/sup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