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運高,又給我看到屈穎妍一篇「潮文」,她指「黃絲手足」移居英國,仍搞年宵市集,賣中式傳統美食、港式小吃、賀年裝飾、揮春、利是封等等,於是大發議論:
「一群棄國者、叛國者,以身為中國人為恥,口口聲聲『我不是中國人』,但到頭來,一個農曆年,已令他們在自己的基因面前跪低,不認不認還須認,如果不是中國人,貼什麼揮春?過什麼兔年?」
憑常識也知道,慶祝農曆新年的決不止中國人,光是亞洲,就有台灣人、越南人、韓國人、新加坡華人、馬來西亞華人等。當然,我們不會期望一條長期散播假資訊、近乎文盲的中共文棍會講常識,但有一點我覺得還是值得探討的,就是「中國人」身份問題。
坦白說,從前我也習慣自稱中國人,因為我素來喜歡中國語言文學(但不代表我喜歡所有中國文化),但近年考慮到一個問題,就決定不再隨便以「中國人」自居了,必要時,也只會用「華人」兩字。什麼問題呢?我擔心自稱中國人,有人會誤以為我自認「中华人民共和国」國民。
本欄讀者應該留意到,我行文時寫「中國」,時寫「中国」,這絕非筆誤,而是刻意為之。「中國」兩字源遠流長,歷來有多重含義,包括指中原地區、中國人、京師、朝廷,也是「神州」、「中土」的同義詞。儘管大清國人偶爾也用「中國」稱其國家,但「中國」作為官方國號,是近百年才有的事。要證據嗎?可看看大清皇帝寫給美國總統的信。
例如光緒皇帝在1896年3月2日致函美國總統卡夫蘭(Grover Cleveland),開首寫:
大清國
大皇帝問
大美國
大伯理璽天德好
「伯理璽天德」即President的音譯。在此信的滿文版,「大清國」是「Daicing Gurun」——這才是官方國號。前人用「中國」兩字,如上所說,具多重含義,實際意思視文理而定。以我觀察,民國前「中國」用法,大致等同「中土」、「神州」,表示區域,而非國號。
可知從前你自稱「中國人」,不過表示你是在中國這片土地出生、居住的人,或比較寬鬆地代表「華人」、「唐人」。所以,明末遺民和同時代的大清國人,理論上均可自稱「中國人」(儘管他們一般不這樣講),跟他們是否支持某個政權無關——假如大清國尚未滅亡,香港「黃絲手足」即使反對大清政權,相信也不介意自認是「中國人」的。
然而上世紀一個黃俄政權佔領中國後,情況就大不相同。以馬、列為師的黃俄黨,在中國立國後,改國號為「中华人民共和国」,混水摸魚簡稱「中国」,並聲稱世上凡自認中國人的,必然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為祖國。這樣的「邏輯」等於說,你爸爸若叫陳大明,那麼只要我改名陳大明,你就得叫我爸爸。荒謬嗎?但這樣荒謬的大話,卻有人講足七十多年,還騙了很多笨蛋。
更不幸的,是英文「Chinese people」跟「中國人」同樣含混,一時表示華裔人士,一時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國民。黃俄政權覷準這種日常語言的含糊性,巧加利用,以便統戰,結果「中國人」和「Chinese」的意思都被嚴重扭曲了,成為別有用心的政治宣傳用語。
明乎此,就知道我寫「中国」是逼不得已——為了區分傳統意義的「中國」和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我只好把後者寫成「中国」,而前者意義既受「污染」,則盡可能避而不用。一言以蔽之,「中國」和「中国」之別,就是「Hong Kong」和「Xianggang」之別。若要在本質上正名,今日「中国」的真正名字,該為「黄俄移民共产国」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