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博客 【馮睎乾十三維度】你記得從...

【馮睎乾十三維度】你記得從前中文怎表達「躺平」嗎?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去年做了一個調查,發現27%受訪中學生自覺已經「躺平」。這些學生多自稱為「舒適型」躺平,形容這是「覺醒」的抉擇,要跟主流的上進、物質主義價值觀「斷捨離」,尋求簡單、自由和舒適的生活。
但何謂「躺平」?這個四年前開始在中国大陸流行的詞(我記得很清楚是四年前,因為它剛開始成為熱門詞時,我已經在蘋果專欄介紹過),香港中學生真的懂它的意思?據女青調查顯示,自覺躺平者當中,最多視「懶散」(71.2%)為躺平的表現,其次為「輕鬆過活」(61.4%)、「不做功課」(55.8%)及「不想社交」(53.6%)。
在「覺醒型躺平」者中,八成認同「不追求名車,有代步工具就可以」、「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即使工作在他人眼中不夠專業或體面」,有七成則認同「不會強迫自己融入無意義的社交」。坦白說,上述多項「躺平」描述及價值觀,都可以套用在我身上,甚或大多數人身上——我當然想「輕鬆過活」,誰渴望像林鄭那樣工作狂,時時刻刻「迎難而上」呢?
看了這個關於香港中學生的調查,我最大的感觸,倒不是年輕人不再體現「獅子山精神」,而是大家都在用些很含糊的流行語,去描述一些本該很清晰的概念。你看看,「不追求名車」、「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和「懶散」,三件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現在都莫名其妙歸入「躺平」名下,長此以往,說中文的人還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嗎?
不求名利,只想過簡單、自由的生活,根本是中國傳統文化美德。不妨講一個從前人盡皆知的故事來說明一下吧。周朝楚國有個叫老萊子的人,避世不仕,過着粗茶淡飯的日子。有天,楚王來到老萊子的家,邀他做官。老萊子答允,楚王就回去了。此時老萊子的妻子背着竹籃和柴草回家,聽到老萊子打算做官,非但沒恭喜丈夫,反而大義凜然教訓他:
「妾聞之,可食以酒肉者,可隨以鞭捶;可授以官祿者,可隨以鈇鉞。今先生食人酒肉,授人官祿,為人所制也,能免於患乎?妾不能為人所制!」(我聽說,可以用酒肉餵養的人,就可用鞭子棍棒對待他;可以用官職俸祿收買的人,之後也可用刀斧處置他。如今你享用人家的酒肉,接受人家的官職,難道能擺脫被操控的命運嗎?我可不想被別人操控!)
語罷,她把竹籃柴草一扔,就頭也不回離開(「投其畚萊而去」)。老萊子見老婆氣沖沖跑了,馬上尾隨,最後當然聽老婆話,不去做官,繼續過安貧樂道的生活。這個故事見於《列女傳.賢明》,沒錯,這位在今天看來很「躺平」,只求簡單、自由和舒適生活的老萊妻,從前讀書人都是毫不含糊地稱為「賢明」的。
又例如「不追求名車」,令我想起齊國高士顏斶拒絕齊宣王重金禮聘時的一番話:「斶願得歸,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見《戰國策》)意思是:「我還是想回去,晚一點吃飯,肚子餓了,吃什麼都像吃肉般美味;悠然步行,就像乘車般舒適;不犯罪,就當作享富貴;保持內心平靜,堅守良知,便可以自得其樂。」莫說「名車」,顏斶就連「代步工具」也不要,靠兩條腿走路已很爽。
至於「不想社交」,當然也是中國高人的特徵。例如東漢有位張仲蔚,《高士傳》稱他「所居蓬蒿没人」(居所雜草叢生,幾乎淹沒門庭),長年閉門隱居,「不會強迫自己融入無意義的社交」,據說普天下就只有一個劉龔認識他。陶淵明在詩中這樣寫:
仲蔚愛窮居,繞宅生蒿蓬。
翳然絕交遊,賦詩頗能工。
舉世無知者,止有一劉龔。
以上各種被古人視為「賢明」、體現「高士」風格的生活方式,不恰恰是今天香港某些中學生定義的「躺平」嗎?如果用文言文表達這種「躺平」,大概會說這群「覺醒」的中學生「少修清節」、「曠懷樂易」、「不慕榮利」——你看,這樣說是不是比「躺平」兩字有意思得多呢?
「躺平」可以有好的一面,代表知足,但更多時候似乎代表「懶散」,於是應不應該「躺平」這問題,就變成一筆糊塗賬。用語不清,必混淆視聽,令大家認知錯亂。蘇東坡有一首詩說:「懶者常似靜,靜豈懶者徒?拙則近於直,而直豈拙歟?」「懶」和「靜」,「直」和「拙」,相似而不同,正如「清高」、「賢明」、「安貧樂道」有別於「懶惰」、「頹廢」、「無所用心」,決不可混為一談。
正確的價值觀教育,必自正確的用詞開始。
相關文章:
我認識的躺平主義者
圖/明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