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發展局主席王英偉日前在康城影展接受《路透社》採訪時,稱要令香港電影再創輝煌,繼續推動「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培養新晉導演。
《棱角》從各渠道得知,現時港產片陷於冰封時期。多位曾獲數千萬票房、以至金像獎的導演直言「無戲拍緊」,製作人只靠電視劇支撐;亦有知名導演未能找到投資者,準備自資開鏡。
香港電影工業,正面臨生死存亡階段。
電影人:無戲拍緊!
近年由於電影產業萎縮,以至因中國經濟環境轉弱,投資者不願冒險支持年輕人才,只願批准有知名明星和導演的製作,大量製作陷於停頓。
據《棱角》了解,有曾在中國大陸橫掃幾十億票房的知名導演,因未能找到投資者,準備自資為新片開鏡。該名導演早前上映,以及正在後期製作的電影,早於武漢肺炎疫情前已拍攝完成。
《棱角》接觸的多位導演亦直言,他/她們未有新片在進行或拍攝中。過去數年,他/她們在疫情後的港產片「小陽春」收獲豐富,錄得數千萬票房,橫掃電影金像獎。
有行內人士指,過去數月,香港僅有單位數新片開鏡,至 5 月則僅有一套「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在進行中。
3 月的香港國際影視展,據撰寫香港電影行業及票房資訊近廿年的博客《講・鏟・片》報導,香港電影公司也幾乎沒有新作。
資金鏈斷裂致產業崩潰
「上遊資金乾塘,中遊製作開始萎縮,最下遊的戲院排唔到片,排到票房都唔夠,戲院自己都賺唔夠,就唔會排港產片,惡性循環。」曾任商學院研究主任的奇夫從香港電影歷史分析,提到邵氏兄弟當年由製作、發行、以至放映均垂直整合,現時無人能再在香港複製。
他指,之前中國模式是以戲院帶動地產商場項目的消費。「上面成個資金鏈斷裂,電影從來都係地產業嘅延伸… 低利息高槓桿投資環境下,各地廣建商場及銀幕,連帶戲院業務與電影製作公司都得到資本市場垂青,容積大增。」
一如《香港01》創辦人于品海,一度以大地系在中國發展房地產及院線,幾乎與中國房地產巨頭萬達期下院線齊頭。現時其南海控股已取消香港上市地位,去年于品海因為欠債,被香港高等法院頒令即時破產。萬達在前年爆發債務風波後,也在不斷關掉戲院,賣走物業。
費時尋找投資者 政府資助有限
有導演及製片提到,現時要開拍新戲,必然要自己尋找投資者,「香港導演都唔吃香」,情況非常艱難,「申請資助跟尋找投資者已用上年半」。
自 2013 年,政府電影發展局的「首部劇情電影計劃」透過電影創作及製作計劃比賽選拔新秀,資助30 部電影,撥款港幣 1.59 億。現時在開鏡的電影,是 2023 年的得獎者,但去年局方才公佈結果。至於新一屆何時開始,現時未有任何消息。
有電影製作人指,「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大多數導演拍完首部後,難有第二部,「根本支持不到後續發展」。
計劃現時僅有李卓斌一人,是完全經商業投資其第二套作品。《金都》的黃綺琳,最終自資 280 萬拍攝《填詞L》;或是《淪落人》的陳小娟,尋得俞琤投資 700 萬拍成《虎毒不》。
「工業發展開(展)唔到,計劃根本需要覆檢…政府出到 40% 資助後,無人有信心再投資。」
今年 1 月,電影發展局的電影發展基金推出電影製作融資計劃 2.0,提早發放融資增加現金流,甚至先讓投資者優先收回一半投資,意圖明顯要催谷製作。
而由於《國安法》及23條的限制,部分曾拍攝「敏感」題材的導演如周冠威,早已轉向台灣的金馬創投,嘗試尋找中國及香港以外的資金。
有導演坦言,正在撰寫劇本專攻台灣市場,「應該話直頭係台灣片」,提到全世界影業都面臨困境,「咁當然香港就更worse。」
轉向電視發展 工業岌岌可危
部分導演及製作人唯有轉向拍攝電視劇。
今年 3 月,《Varity》報導製作《我的超豪男友》(Crazy Rich Asians)的製作公司 SK Global 與 ViuTV 合作拍攝電視劇,陣容包括英國演員 Jessie Mei Li、林嘉欣、盧瀚霆 Anson Lo及邱彥筒 Marf 等。該劇現時正在拍攝及製作當中。
有製作人指,轉為製作電視劇至少「都頂得下」,但擔心長此下去,人材必然會流失,始終電影跟電視劇的製作規模仍有距離。
「電影行業需要有人承認,觀影經驗跟模式已經跟以前不同,需要突破過去的製作模式。」
該名製作人認為,要將開支壓縮到數百萬內「沒有Production Value(製作價值),咁點走落去?呢個工業岌岌可危。」
奇夫亦言,1970年全香港無粵語片製作的情況有機會再臨,剩下的數百萬港元製作未必能吸引觀眾入場。
沒有電影製作,沒有電影上映,自然戲院繼續結業,最終或如台灣一度一年只有10套製作,「去蕪存菁,先死而後生。」製作人如是說。
電影發展局主席王英偉:不應忘記自己的身份
自2019年起擔任香港電影發展局主席的王英偉,周日(19日)在康城影展接受《路透社》採訪,提到要培養新晉導演,令港產片再創1970至1990年代的輝煌。
「我們不應忘記自己的身份。當全球觀眾認出香港電影時,他們總對香港人另眼相看。」
演員梁家輝在康城出席電影《風林火山》首映時,亦提到香港電影產業需要新血。
「我們需要新一代的導演、新一代的演員、新一代的編劇,以及構成這個夢想的所有新一代,」他說。
棱角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