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博客 【馮睎乾十三維度】期望天文...

【馮睎乾十三維度】期望天文台不要「蔡若蓮化」

緬甸發生大地震,連距離震央超過800公里的曼谷也淪為重災區。一座由中鐵十局參與承建的大樓嘩喇喇倒塌,畫面在網上瘋傳,震驚全球。但為什麼偏偏只有這棟大樓垮了呢?
泰國當局至今仍未查明原因,昨日香港天文台卻急不及待在FB發文解釋,聲稱可能是曼谷的地質構造引發「場址效應」,放大了地震波的搖晃程度(見附圖帖文),卻隻字未提大樓本身的結構。
儘管天文台網站的內文戴了頭盔,也提到「共振效應」及「箇中原因及關聯仍有待當地或其他的專家研究及調查」,但FB寫法卻予人一個印象,彷彿「場址效應」才是關鍵因素。
曼谷的「場址效應」是確實存在的,我們不能排除它的影響,但同時也不能忽視其他可能性,比如蔡若蓮的「回南天效應」:回南天的高濕環境可能加速鋼筋鏽蝕,使其變脆變弱。一旦遭遇強烈地震,裂縫擴散得更快,倒塌風險自然飆升。
除此之外,你甚至可以考慮陳廣池的「磁力效應」:曼谷的軟土沉積物中可能含有磁鐵礦,當地震波傳到曼谷時,這些磁性物質在地震波的帶動下產生磁場波動,進而引發大樓內鐵質材料的共振,導致樓板連接處鬆脫,最終令整座大樓倒塌。
以上的「回南天/磁力效應」,當然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切勿當真。我只是想借此展示,哪怕要編出十個八個似是而非的「效應」——例如「蝴蝶效應」、「三煞位效應」、「五黃效應」、「我所看見的未來效應」等等——其實唔難。然而外媒引述外國專家的看法,焦點從來不在這些「效應」,而是直指問題核心:大樓的設計與施工質素。
泰國結構工程師協會會長 Amorn Pimarnmas教授也提及「場址效應」,指曼谷的軟土能將地震波放大幾倍,但不忘補充道:「然而還有其他假設,如材料(混凝土和加固件)的質素以及結構系統的某些違規狀況。這些仍有待詳細調查(However, there are other assumptions such as material (concrete and reinforcements) quality and some irregularity in structural system. These remain to be investigated in detail)。」
還有倫敦帝國學院地震工程高級講師Málaga-Chuquitaype博士,他觀看大樓倒塌的影片後指出,該建築似乎採用了「無樑樓板」技術,這種設計早就不建議在地震區使用。相比起香港天文台,外國專家的解釋顯然更合理。
「場址效應」遍布整個曼谷,不可能單獨影響這棟由中国企業建造的大樓,就像「回南天」也不會只針對北上交流的香港師生一樣。這樣簡單的邏輯,就算「教育局」局長蔡若蓮不懂,香港天文台的科學家也沒理由不明白。如果天文台想解釋什麼是「場址效應」,沒問題,但實在不必畫蛇添足,把那棟大樓也牽扯進去,說一半又不說一半。
更耐人尋味的是,千里之外的香港天文台,為什麼刻意要為曼谷一座大樓的倒塌解畫呢?答案也許跟長和暫緩簽約一樣,「原因大家明啦。」
學生死亡,你說與交流無關。集體肚痾,你說沒證據顯示與餐廳有關。現在大樓塌下,難道與大樓無關?希望泰國當局不要那麼蔡若蓮,一定要為死傷者討個公道。
相關文章:
「回南天」謬論說明了一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