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博客 【馮睎乾十三維度】她們最快...

【馮睎乾十三維度】她們最快樂

由莊梅岩編劇、黃呈欣執導的香港舞台劇《我們最快樂》,昨天開售門票前突遭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煞停。管理局回覆查詢指,「近日收到不少投訴,稱舞台劇《我們最快樂》宣揚對抗,詆毁香港」,管理局「慎重起見」,決定取消場地租賃,又指已徵詢文化體育及旅遊局並獲其支持。
《我們最快樂》以同性伴侶為題材,講述一對男同志戀人的關係變化,曾於2022年首演。該劇演員黃秋生在Facebook澄清劇本與任何政府或政策無關,不含詆毀香港之意,又指劇本有幾句對白,「說現今是個包容的社會,充滿愛和自由」。
儘管黃秋生駁得有理,但他對特區政府的影響力,卻遠不及一份遛狗必備的報紙。西九管理局取消場地前幾日,《文匯報》已連刊兩篇廢文,批評此劇「暗諷如今的香港無自由、無公平、無希望」,更把它定性為「軟對抗」。姑勿論創作者有沒有這想法,諷刺一個社會「無自由、無公平、無希望」,本來就是創作自由的一部分!希望大家沒忘記這個常識。
更不該忘記的是,「軟對抗」這三個字無論講得如何理直氣壯,也不是任何法律所能定義的概念,自古以來亦沒有這樣的中文。它的本質,由始至終都是一坨狗屎不如的垃圾用語。不要習慣「軟對抗」三字,不要習慣垃圾。
看到《我們最快樂》被取消演出場地的新聞,不禁想起加拿大廣播公司(CBC)早前在台北西門町街訪,兩名年約20歲的青年表示不擔心中国攻打台灣,其中一人更說,即使中国吞併台灣,也不擔心台灣的民主自由會消失:「香港和澳門被中国接管後,那裏的人仍然享有言論自由,所以我不擔心言論自由的問題。」
不知道受訪的台灣年輕人怎樣接收資訊,或是否玩得太多抖音及小紅書。撇開政治案件不談,我隨便講幾個跟近年香港言論自由有關的事例吧:
一、香港公共圖書館將數百本所謂「政治敏感」的書籍下架,包括民主派人士或批評政府的著作,學校圖書館也同樣有「禁書」名單,大大限制了市民、學生的閱讀和思想自由。
二、從前大學校園有百花齊放的「民主牆」(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的公佈板),近年校方已清空所有「敏感」內容,並嚴格監控;一切關於八九民運和六四屠殺的物品,如「民主女神」雕塑、「國殤之柱」等,亦被拆除移走。
三、2023年「鮮浪潮電影節」,多部影片未能通過審查,不得放映,另有至少三部短片因電檢要求刪剪,放映版本出現「黑幕」(即畫面全黑)及靜音處理,其中一齣短片《My Pen is Blue,》的「黑幕」長達9分鐘,近全片4成時間。
以上三例僅是冰山一角。還有一個跟台灣有關的例子:2022年,香港三個電影節原擬上映台灣電影《逃跑的人》、《唬爛三小》和《隔離丁尼》,卻被香港電檢處要求刪減情節,主辦單位跟導演商議後,決定取消放映。
這三部電影均與政治無關:《逃跑的人》講述台灣的越南移工,《唬爛三小》是關於友情的紀錄片,《隔離丁尼》則探討大疫期間的生活巨變。電檢處到底要求刪減什麼呢?電影節主辦單位並未透露。但從媒體報道得知,電檢曾要求《逃跑的人》刪去移工在台灣總統府前的抗爭畫面,而《唬爛三小》則可能因為對白有「中華民國」、「國軍」、「總統」等敏感字而犯禁。
今天還認為「香港和澳門被中国接管後,那裏的人仍然享有言論自由」的台灣年輕人,應該是世上「最快樂」的人了,因為古羅馬金句王Publilius Syrus說過:「一無所知的人生最快樂(In nil sapiendo vita iucundissima est)。」我衷心祝福他們能夠快樂到底,永遠不會被轟隆隆的現實炸醒。
相關文章:
香港跟文革的距離
圖/ CBC新聞及《我們最快樂》海報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