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博客 【馮睎乾十三維度】無處不展...

【馮睎乾十三維度】無處不展覽

毗鄰九龍城寨公園的九龍城廣場,前天在社交平台宣傳「九龍城寨展覽」,文案這樣寫:「各位九龍城街坊朋友,而家流行懷念歷史,九龍城廣場B1中庭,有九龍城寨展覽,我地一齊來懷勉(緬)一番。」帖文附上多張「展覽」照片,但見幾塊其貌不揚的展板,貼有打印了圖文的紙張,洋溢着八十年代我唸小學時的壁報板情懷。

許多網民看到照片, 紛紛嘲笑製作「小學雞」,我不想加入批評行列。我在九龍城長大,見證廣場誕生之後,長年累月門可羅雀,一直有種恨鐵不成鋼之感,現在難得有個展覽成為「盛事」,各大報章報道,全港矚目,連帶它那個平日死過死場的FB專頁也鹹魚翻生,人人爭相轉載「展覽」照片,我當然希望它能一振頹風,也算是為香港帶來一個勵志故事。

想出這個「展覽」的人,我覺得十分聰明。懷疑他們受到香港文學舘的「南來作家手跡遺物展」啟發,知道一個展覽要引人注目,若不能做到最好,那就要搞得夠hea,兩者同樣可收宣傳之效——後者慳水慳力,成本效益必然更高。你看,很多香港文藝圈人士不是睜開金睛火眼,紛紛在那個「南來作家展」找錯處嗎?多熱鬧!

九龍城廣場「展覽」儘管非常低成本,外觀也令人尷尬,但至少有一點抵讚:展板的說明文字比「南來作家展」準確得多,至少不會犯下「張愛玲原名張瑛」(正確寫法是「張煐」)、「小說《傳奇》」(《傳奇》是小說集,不是小說)、「《小團圓》初稿」種種貽笑大方的低級錯誤。更難得的是,這「展覽」多頹也好,主辦單位始終尊重版權,老老實實標明資料來自維基百科,沒有把說明文字據為己有,實在值得鼓掌。

我們也不得不提策展人的創新意念。這個「展覽」最令我驚喜的是,居然有人想到在九龍城寨公園旁邊搞一個展覽,其中還煞有介事地貼圖介紹九龍城寨公園,真係估佢唔到!一般人所理解的展覽,理應是陳列藝術品、歷史珍品,或重現某些現實中已不存在的東西。但九龍城廣場這個「展覽」呈現的,居然是一個你打開商場後門就能進入的公園,我懷疑,策展人是否希望藉此展覽,讓市民思考「現實」與「展品」的界線呢?

沿用今天這展覽的概念,我認為九龍城廣場不妨去盡啲,再做一些藝術展覽,例如在「九龍城寨展覽」旁邊,辦一個「九龍城寨展覽展」來介紹「九龍城寨展覽」,旁邊再辦一個「九龍城寨展覽展的展覽」,介紹「九龍城寨展覽展」,如此層層加碼,就可達到「無處不展覽」的驚人效果,我肯定必會成為小紅書另一打卡熱點,甚至全国文青的朝聖地。

寫到這裏,我想到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一個很短的寓言,叫「論科學的精確性(Del Rigor en la Ciencia)」。波赫士想像出一個帝國,地圖學日益精確,以至於最後製成一幅完美的帝國地圖,比例1:1,地圖大小恰好與帝國大小相同。後來,帝國中人不再熱衷於研製地圖,也發現這張超大地圖毫無用處,便任由它日曬風吹,從此「在西方沙漠中,殘存着地圖破碎的廢墟,那裏住了動物和乞丐;在整個國家,再也找不到其他地理學的遺跡。」

借鑑波赫士的寓言故事,九龍城廣場甚至可以再大膽一點,在九龍城寨公園搞一個跟公園同樣大小的「九龍城寨公園展覽」,保證揚威國際,說好香港故事。當然,我也不排除九龍城廣場純粹想藉着今天的「展覽」,以反諷的形式告訴香港市民及政府:請珍惜眼前仍然存在的東西,不要等到它們消失後,才搞一堆不倫不類的展覽來懷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圖/ 九龍城廣場FB

授權轉載:馮睎乾十三維度Facebook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