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博客 【讀者投稿】BNO 「一步...

【讀者投稿】BNO 「一步登天」成公民 后翼棄兵當何開局?- M25的事

時任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在 2020 年 7 月 1 日正式公佈 BNO Visa 計畫後,有關英國海外國民(BNO)與英國公民(BC)之間權益落差的討論便未曾停歇。

部分港人認為,英國應該負起其「歷史責任」,直接讓 BNO 持有人「一步登天」變為英國公民;亦有人認為,英國本身面對財政與政治壓力,加上 BNO Visa 本來就比其他簽證途徑更寬鬆,如果單純以歷史責任為由去「要」公民身份,而並無實質的政治或外交籌碼,很可能只會遭到英國政府婉拒。

英國是否單以「歷史責任」批出BNO Visa

許多人認為「只講歷史責任」便足以說服英國政府給予 BNO 持有人更多優惠,甚至直接給予英國國籍。但若真是如此,BNO Visa 應該不會拖到 2020 年才公佈。過去多年,港人爭取英國國籍的呼聲並非沒有,但英國政府在中英聯合聲明生效後,對於大部分香港人最終只提供了 BNO 這個相對有限的身份。

雖然英國曾在移交前夕給予部分公務員及其家人英國護照,但僅限於少數人。畢竟,英國在處理殖民地移民問題上,常在移民政策與內政壓力間做出權衡。若英國真想「一拍即合」地承擔歷史責任,BNO 大可在主權移交那一刻就能自動轉換為英國公民,而不是發給一個僅具有限度保障的護照身份。

故單以「歷史責任」去要求英國讓 BNO 直接升格為英國公民,看似天經地義,卻忽略了英國在移民政策上所面臨的現實困局與利益考量。

英國需處理自身移民政策內外現實壓力

第二,針對 2020 年 7 月 1 日 BNO Visa 的推出,可以說是源於英國對香港局勢的反應,也帶有政治與外交訊號。然後,這僅是「提供一條更寬鬆移民之路」,並非「直接賜予公民權」。

英國政府顯然也兼顧了自身利益:在五年簽證期內,申請人需要支付金額不少的 IHS(健康附加費)以及簽證申請費。這些費用並非小數目,卻也反映出英國政府希望透過政策吸納部分香港專業人才,同時又能填補其公共財政空缺。

若要英國政府完全免除費用,並立刻讓 BNO 持有人享受英國公民的所有福利,例如免費 NHS、教育貸款、甚至入住公共房屋,政治上的衝擊與財政開支都將大幅提高。可見,英國政府的考量不只是「歷史責任」,更是「移民政策內外的現實壓力」。

第三,要爭取「一步登天」變英國公民之前,港人更該思考自身的「籌碼」究竟是什麼、能夠如何運用。

很多人或許有一種心態:既然英國在殖民地時期對香港人有責任,那香港人「理所當然」應可提出公民權要求。然而,我們不妨反問:有多少人曾經主動聯絡自己在英國選區的國會議員(MP),向其表達 BNO 的需求?有沒有認真研究英國國會運作機制,針對具體方案與相關部門斡旋或遊說?支持為香港遊說的組織,若十萬在英港人每人每月捐出數個 Meal Deal(英國常見的餐飲套餐)的費用,已足以幫補其運作。

事實上,英國政壇對於移民政策有不同立場,有的議員支持開放更多外國人移民英國,有的則擔心移民擠壓本國就業與公共資源,不要忘記,移民問題都會被討論,只有港人願意付出代價,才能避免政治上的排斥。

如果港人想在國會層面引起更多同情與支持,必須投入時間、資源與政治動員,而不只是發起網上聯署、或者只在社交媒體上聲討英國「不公」。更重要的是,有沒有去爭取與其他國際事件看齊的待遇,如跟烏克蘭難民、或者其他特殊計畫同等的 Home fee 大學學費減免、或入境使用 eGate、甚至同 BC 同等待遇的免簽國家?還有沒有理會當年只有申請 BOTC 但沒有 BNO 的香港人?

若連這些相對簡單的福利與簽證便利性都沒積極爭取,就直言要求「一步登天」成英國公民,於政治上恐怕難有說服力。

第四,從現況來看,英國政府在財政層面的確相當緊張,而目前 BNO Visa 的設定,實際上已比許多其他英國簽證寬鬆。

例如其他非歐盟移民必須符合嚴苛的工作簽證或學生簽證要求、語言檢定、財務擔保等;BNO Visa 雖然也需要支付費用與符合一定條件,但卻在逗留期限、就業資格上給予比較大的空間,最終更提供一條清晰的「5+1」入籍途徑。

有些人不滿意「要等六年」才能申請英國公民,並需經歷一系列手續,包括語言考試、英國生活常識考試(Life in the UK Test)等等;但相比其他國家對移民的嚴格要求,或者英國對非 BNO 人士的簽證門檻,BNO Visa 已經顯得「相對優惠」。

然而,任何移民政策都不可能十全十美;英國不會無條件「送」公民身份。部分港人或想以「歷史責任」的道德高地去要求全免費用、免考試,並享受 NHS 與福利,同時擁有投票權與教育優惠——然而,若不考慮英國內部龐大的財政支出與政治壓力,或者香港人在英國社會、產業能帶來多少貢獻,即便表面上令人同情,也難形成具體落實的政策。

在英港人宜增加自身籌碼 與英政府棋盤博奕

值得一提的是,「要求 BNO 直接變 BC」的呼聲,與香港早年有些新移民來港後就要求社會福利的討論,其實有若干相似之處。

其核心問題在於:是否存在「立即取得所有權利」的期望?若當年香港社會都會批評「新移民一來就要福利」難以令人服氣,那如今港人也應反思:自己是否一到英國就希望英國政府馬上給予全部福利,而無需履行任何附帶條件或對當地社會作出貢獻?若此思維根深蒂固,就會忽視政策背後的繁複談判機制,反而可能讓英國政界與公眾心生排斥。

移民並非單向地接受庇護或福利,亦需要雙向互動:新的移民群體如何回饋當地經濟、文化、乃至稅收?如何透過行使公民權利參與地方社區建設、瞭解並尊重英國的制度與價值觀?唯有將這些要素加入考量,才能在談判桌上更具說服力,也讓要求「直接給英國公民身份」之訴求有更強的正當性。

此外,香港人若要持續地爭取 BNO Visa 上的更好待遇,除了多運用英國當地的民主機制,也可考慮更積極地與國際組織、英國人權團體或智庫合作同多支持他們的運作,努力將香港人的訴求推進主流視野中。要想透過國際論述突出英國政府對香港的歷史責任,就必須提供詳實的資料與故事,體現出 BNO 族群對英國社會的貢獻和增進文化多樣性,而非僅僅限於「道德」與「歷史」兩字。

英國政治向來講求證據和遊說,僅靠情緒宣洩或口號式訴求,往往難以撼動國會票數。再者,對於財政預算與外來移民增加會給英國社會帶來哪些成本與利益,香港人也有必要向英國民眾清楚解釋,讓更多人相信 BNO 持有人既能融入英國,亦能為當地帶來實質貢獻。

總結:務實評估自身為英貢獻

總結而言,香港人想要透過「只講歷史責任」換來一步登天的英國公民身份,恐怕並非現實可行的方式。英國政府之所以在 2020 年才公佈 BNO Visa,既考量了香港局勢,也考量了英國內政需要。

誠然,BNO Visa 是一條相對寬鬆的簽證途徑,但費用與其他附帶條件並未減免,更不直接賦予英國國籍;英國也在此過程中,透過 IHS 等手段,藉以減輕對公共財政的衝擊。若要在未來談判中「升級」BNO 持有人權利,必須先思考自身能給予英國政府何種回饋,並在國會與公眾輿論場上多方遊說。

當前英國面臨的經濟壓力實在不小,政府必然評估整體得失,在無實質談判籌碼的情況下,要求「不用交簽證費,不用付 IHS,不用考試,一夜就是英國公民」,難免像空中樓閣。

最終,我們需認清:歷史責任雖是一種道德與政治論述,但移民制度的制定,更是政治博弈與財政權衡的結晶。若港人堅信英國必須「補償」殖民歷史與對香港的「背棄」,那就更需要在英國當地進行強而有力的政治溝通,讓英國人理解 BNO 群體的真實需求與貢獻,同時亦要務實評估自身能為英國帶來多少實質好處。

追求理想中的權利自是人之常情,但若沒有足夠的付出與準備,只等待英國政府主動採取下一步,或僅停留於網路聯署和情緒宣洩,離真正「一步登天」成為英國公民只會越來越遠。唯有在務實的基礎上,整合港人的力量,提出具體、細緻且對英國社會有利的方案,才有機會在這場複雜的移民與公民權博弈中,為 BNO 持有人爭取更多空間與保障。

作者:M25的事

免責聲明:以上為投稿讀者之個人意見,《棱角》對所發佈的信息及意見,不予承擔任何責任。《棱角》歡迎大家投稿至:info@points-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