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過去的周四(7月4日)和周日(7月7日),英倫海峽的兩岸先後舉行了國會下議院大選。雖然英國毫無懸念的工黨大勝與法國峰迴路轉的緊張選情截然不同,但按得票率而言,兩國的極右陣營均在選舉中取得不錯的佳績。其中,由法拉奇領軍的英國改革黨首次參選就以14%得票率一舉成為僅次於兩大黨的「第三勢力」;而瑪琳.勒龐的國民聯盟於兩輪投票中均是以約三成半的得票率居首。
然而,兩黨的高得票率卻似乎未能有效轉化成實際議席,國民聯盟最終僅得143席排第三,議席數要少於得票率比它低的左翼聯盟新人民陣線及總統馬克龍的中間派聯盟;而英國改革黨更是只有五席,遠低於得票率只有12%但拿下72席的自由民主黨。面對如此與得票率不乎的結果,不禁會令人產生懷疑,究竟這樣的選舉制度「公平」嗎?
英法兩國的下議院選舉制度均是採用最古老、最傳統的小選區單議席單票制。兩國均在全國劃出數百個小選區,由每一區的選民選出一名議員代表地區進入議會為民喉舌。兩國的差別在於英國採取最簡單的單輪投票最高票者當選;而法國則採兩輪投票制,首輪得票率過半者當選,若無人過半,則得票率超過12.5%的候選人進入次輪投票,再以最高票者當選。
由於單議席單票制只有得票最高者獲勝,即使是三萬票對兩萬九千九百九十九票,反映出來的議席數也是一與零的差別。而只要某個黨在多個選區均以輕微優勢壓倒對手,即使總得票接近,議席數差距也會迅速擴大,造成了得票率與議席數不乎的局面。因此,人們在這種選舉制度下,往往傾向集中投票給最有可能取勝的大黨,以免「浪費」選票,英國長年由工黨和保守黨兩強主導的兩黨政治,便是由這單議席單票制的結構促成。雖然英國也有不少有議席的其他黨派,但長期以來他們的議席數均難以取得中央政府的組閣權,只能在需要組織聯合政府之時被兩大黨招攬入內。
在這種制度下,像英國改革黨這種在英格蘭各個地區均有一定支持度,但在絕大部份選區其支持度均非第一的政黨,就有一種天然的劣勢。英國改革黨相對高的得票率雖助其在不少選區中拿下了第三的成績,但第三是沒有議席的,也意味着這些選票全部無法轉化為議席,令其最終只能拿下五席,在議會中作用極為有限。而與其光譜相反的綠黨,其實也面對同樣的問題。
反觀自由民主黨,由於着重紮根地區,有較深的地區基本盤,也掌控了不少地方的區議會,因此其在局部選區的優勢要比其他小黨高。雖然其總得票沒有英國改革黨高,但其得票均集中在英格蘭西南部的多個選區之中,使其能在這些選區勝出並取得不少議席。其他像是威爾斯黨、蘇格蘭民族黨等地區政黨長年能在國會中佔有席位,也是由於其選票集中在個別選區之中。
而法國則是在單議席單票制的基礎上增加了兩輪投票制,因此其選民傾向在首輪投票中支持心儀政黨,助其挺進至次輪選舉中。然而,由於選區最終議席依然只有一位,選民在次輪選舉便更需要考慮策略投票的問題。假若自己最心儀的候選人在首輪表現不佳而無望拿下議席,那麼選民就會選擇一個次選,或是一個最能擊敗自己最反對政黨的候選人。因此,在兩輪投票制下,選民未必能選出自己最想要的結果,但也有能力阻止自己最不想出現的結果;而國民聯盟在此次次輪投票中被左翼及中間派選民以棄保策略夾擊,正是這一制度的體現,反映的是法國多數選民抗拒國民聯盟上台執政。可以說,法國的兩輪投票制,有尋求「最大公約數」的意味,其某程度上要比英國的選制更為優勝,因為其既促使了選民於首輪放膽選擇首選,也容許選民在次輪修正其選擇。
當然,如果放棄單議席單票制,改採比例代表制,按得票率分配議席,使得票率與議席數更為脗合,看似是一個更為「公平」的方法。然而,比例代表制在英法兩國要實行有一定難度。首先,單議席單票制確立了議員代表選區的直接關係,這點在英法兩國內存在強烈地方主義的區域尤為重要。如果英國全面改採比例代表制,人口較英格蘭稀少但地區、民族意識強烈的蘇格蘭、威爾斯及北愛爾蘭政黨,將可能會面臨在國會中沒有席位的局面。而在法國,布列塔尼、科西嘉等地也有強烈的地方認同,單議席單票制可以確保他們始終在國會中有一席位,這點是比例代表制所無法保證的。如果貿然改變規則,或許會在兩國中引起地方—中央矛盾甚至激化分離主義問題,令政局更為複雜。
其次,兩國,尤其是英國,均是所謂的「老牌民主國家」,其因應選制而發展出來的政治傳統根深柢固,要改變非一朝一夕,也涉及各自複雜的憲制問題。特別是英國,得益於兩黨制的工黨和保守黨並無誘因去改變這套令自己獲利的制度,而英國人似乎也習慣了這套模式,政改議題的討論在英國並不熱烈,至少在可見的未來,單議席單票制仍然會是英國選舉的模式。這亦意味着第三勢力要在英國崛起,依然會困難重重。
回到最初的問題上,或許世上的確沒有一套絕對「公平」且普世適用的選舉制度,畢竟每個國家均有其政治傳統以及獨特的「國情」。而如何改革選舉制度,似乎也要靠各國按自己的實際情形摸索,而不能將別國的方法生硬套用。像是美國的選舉人票制,或是比利時複雜的選制,均是為了切合該國歷史及現實所形成,有其獨特的一套邏輯。而不論制度如何,選舉最重要的是確保國民能在一個有競爭且開放的環境下為國家的未來發聲;至於採取封閉式「選舉」、對候選人大加篩選的地方,無論當權者如何粉飾太平、砌詞狡辯,也掩蓋不了其專制獨裁的本質。
棱角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