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文化 專訪|「香港人咁多情緒病,...

專訪|「香港人咁多情緒病,點解無人講?」 港女Oli入行做棟篤笑:用笑聲打破禁忌話題

現年32歲的Oli,去年開始看心理輔導,期間留意到很多香港人都有情緒問題,於是決定將這個話題搬上棟篤笑舞台。

「本來我都覺得,好端端的一個人,又有工作,好像去看心理輔導已經是一件很嚴重的事。當我去打開這個話題跟人說的時候,發現很多人都有這個需要。」Oli向《棱角》表示,很多香港人的心理狀況已經去到一個就來要「爆」的程度,但他們不會好好的尋求協助。

「其實人都是報喜不報憂,或者我們不願被別人看低,說好一點就是不想別人擔心。」她說。

舉辦棟篤笑專場《蛤蟆小姐去看心理師》

今年5月,Oli在香港舉辦棟篤笑專場《蛤蟆小姐去看心理師》,更在澳門、台北、曼城和倫敦巡演。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這本書的封面很可愛,看完之後亦很喜歡書的內容,於是將表演的名字改成『蛤蟆小姐』。」Oli打趣地說。

她又解釋,這本書是講述「蛤蟆先生」這個主角去看心理輔導,每一次都會探討一個不同主題,「所以在今次的表演內容和流程上,我都參考了這本書,一個一個主題去講。」

對她來說,最深刻的主題是「內在小孩」,「其實你見一些流行讀物,或者網上都會經常說,其實我們很少真的去審視小時候的經歷,對於我們成長有甚麼影響,並照顧這一部分的需要。」因此,她特地從書中抽出幾個主題,放在今次的棟篤笑專場。

香港人的執著是為了甚麼?

Oli今次來到英國表演,亦趁機去歐遊,「去了法國、西班牙,雖然那些地方都是歐洲重要城市,但當地人的生活模式、生活態度都跟香港人很不同。」

她留意到,香港人有很多執著,「能是一些職位上的比較,或者去一間更加大的公司工作,究竟對我們實質的生活,或我們快不快樂,是否真的那麼重要?這幾日都在想這樣的問題。」

她表示自己跟大部分香港人一樣,曾經在一間大公司做全職工作,因為熱愛表演,她毅然決定在29歲入行成為棟篤笑演員,初期未有穩定的收入,更要背負「不好笑」的心理壓力。

「我很喜歡棟篤笑的藝術形式,真的很粗暴地直接去取得觀眾的反應。」她認為棟篤笑的難處是,並非背得熟或者準備充足就能夠成功,關鍵是和觀眾的連結。

「觀眾來到可能會期望林海峰、黃子華,甚至詹瑞文的風格,但來了『是你』,當期望落差很大的時候,就要花更多時間跟他們建立關係。」她亦坦言,有些時候觀眾覺得「不好笑」,便需要即時調整。

「可能真的會縮短這個題材,或者這個類型的笑話,直接飛落下一個。有些時候,我們沒有辦法滿足所有人,你盡了力都不行就是不行,只可以說觀眾買了一個教訓,我也買了一個教訓。」她笑言。

「斜槓」是大勢所趨

現時Oli除了是一名棟篤笑演員,亦在學校教書,同時還是一個初創公司老闆,身兼多職,是一個名乎其實的「斜槓青年」,對很多人來講,放棄朝九晚五的安穩生活,並不容易,但她反而覺得這種生活才能忠於自己。

「我不會覺得自己是很勇敢,要跳出來過這種生活,因為我本身都喜歡這樣的生活方式,而我亦覺得這是大勢所趨。」她認為工作一部分可能就是主要收入來源,用來照顧自己,另一部分可能是發展中的工作。

「好像我現時做棟篤笑,它未必是每個月的固定收入,能夠應付租金,但這是一件我很喜歡做的事,亦願意付出時間去做。」她又指,如果人得一份工作,所有意義只能去到一份工作裡,如果那份工作失去了,亦會失去平衡,「當然我覺得越早開始『斜槓』,甚至那件事是暫時未有錢,只要令你快樂,覺得有意義,其實都應該做。」

棱角編輯部

支持我們:https://points-media.com/sup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