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台南的百年老店「度小月」全線撤出香港,潮文作家湯文亮即以「度小月全線結業其實是好消息」為題,在社交媒體上發了一篇帖文(見附圖),被大眾引為笑談。
湯博士解釋「度小月」意思,「就是大家一起過困難的日子,一碗肉碎飯就當一餐,其實都很坎坷」;又指度小月來港開店,是看不起香港人,「以為香港要度小月」。因此,他認為度小月全線結業是好消息,「代表香港最困難的時候即將過去,不用度小月。」
按此邏輯,「嗱喳麵」和「乞兒雞」都應該盡快在世上消失。有嗱喳麵的地方,表示那裏的人很「嗱喳」(骯髒、不道德);賣乞兒雞的,分明就是把客人當乞兒了。當然,正常人都不會像湯博士那樣看事情。在我看來,今天的香港人反而應該聽聽度小月的故事,學習度小月的智慧。
湯博士說「度小月」代表「大家一起過困難的日子」,「一碗肉碎飯就當一餐,其實都很坎坷」,這裏連基本事實也搞錯。台語的「小月」確有「生意淡季」的意思(旺季叫「大月」),但「度小月」原意並非指「大家一起過困難的日子」;度小月最出名的也不是肉碎飯,而是擔仔麵,甚至相傳擔仔麵是來自度小月創辦人洪芋頭。
1895年(清末光緒年間),台南漁民洪芋頭因為在颱風季節難以出海——漁民稱之為「小月」,即捕魚業淡季——為了養家餬口,就在台南水仙宮前挑扁擔賣麵食,攤前掛一燈籠(因為營業時間是晚上七點後),上面寫着「度小月擔仔麵」,結果做出口碑,客似雲來,意外闖出一片新天地。可知「度小月」三字,本來僅指賣擔仔麵的洪芋頭而已,不是說「大家一起過困難的日子」。
至於說「一碗肉碎飯就當一餐」就更可笑了,湯博士似乎不知道擔仔麵當初只被視為點心,賣點是「吃巧不吃飽」,如台灣史家連橫在《雅言》所說:「台南點心之多,屈指難數,市面上有所謂『擔麵』者,全台人士靡不知之。」度小月擔仔麵是一種做法很講究的小吃,例如湯頭就要用蝦頭蝦殼來熬,使之鮮甜,再加蒜泥來辟腥,並不是胡亂弄「一碗肉碎飯」充飢。
日治時期的台南詩人趙鍾麒寫過幾首「擔仔麵詩」,其一是:
五味調和玉縷珍,輕挑夜叫六街巡。
南瀛食譜添佳點,一段豚香動雅人。
擔仔麵是美食佳點,並非用來給貧民填肚的,看「一段豚香動雅人」就知道它的顧客群不乏縉紳雅士了。日治時期《興南新聞》經濟部長陳逢源曾在文章中談及度小月擔仔麵:
「往時水仙宮口有一人名叫『芋頭』,其所賣擔仔麵最是有名,與其說賣麵,倒不如說他是一位藝術表演的人,若材料不夠他就不賣了,營業時間自晚上七點賣到十點,就算台南再不景氣,芋頭的擔仔麵從來沒有沒賣完的一天,當時台灣人的習慣,一般低下階層,也就是俗稱的販夫走卒之人,才會於露天吃東西,但是芋頭賣的擔仔麵是各種紳士、商賈皆可大方、自然地在夜燈下去吃的,將之作為晚上的點心,有時甚至會出現文人墨客在其中。」
「就算台南再不景氣,芋頭的擔仔麵從來沒有沒賣完的一天」此句,令人感慨不已。就算在台南最蕭條的日子,度小月依然生意興隆,但它卻無法在香港撐下去,這能叫「好消息」嗎?今日香港其實很需要借鑒度小月的創業智慧:窮則變,變則通。
「變」不是喊口號,不是藥石亂投,必須以認真的態度,花足夠的努力,走正確的方向。洪芋頭賣擔仔麵本是副業,但他非常用心,「材料不夠他就不賣」,由是炮製出只此一家的風味,越做越旺,成功轉型。
但「變」還有一個前提,就是你得承認自己是「窮」,承認在「小月」之中。若連「窮」也不認,日日只懂「正能量」、將喪事當喜事辦,那就屎都冇得你食,或許只能食file了。人生在世,難免碰上「小月」,我們該學習洪芋頭,千萬不要那麼湯文亮。
延伸閱讀:
太監教人洞房
圖/湯文亮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