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港人計劃」撥款由260萬鎊削減至100萬鎊,取消資助「區域」服務,改為由地區機構或市政府等另批撥款
- 有居英前香港區議員則擔心,有港人組織因此無法繼續運作
- 英國港僑協會:將暫停社區項目
- 英國港僑協會董事:政府此舉為收窄港人組織服務重疊
- 有曾受惠撥款資助的組織:政府並非「趕盡殺絕」,港人組織需要融入社會及鑽研可持續性發展
英國政府2021年開放BNO(英國國民(海外))簽證後,推出「歡迎港人計劃」(Hong Kong UK Welcome Programme),包括撥款資助在英港人組織提供「全國」及「區域」服務,幫助移英港人融入英國社會。政府於3月8日宣布,今年度將減少撥款至100萬鎊,並取消資助「區域」服務,改為由地區機構或市政府等另批撥款。有曾受惠撥款資助的組織負責人向《棱角》表示,認為政府做法合理,明白撥款屬過渡性質,長遠鼓勵港人組織主動與地方政府或本地機構聯繫和合作;有居英前香港區議員則擔心,有港人組織因此無法繼續運作。
據英國政府網頁顯示,今年度會投放100萬鎊撥款於「義務、社區,以及社企」(Voluntary, Community and Social Enterprise, VCSE),有意申請撥款的在英港人組織需提交投標書,投標項目和服務內容只限於精神健康及就業支援兩大範疇,涵蓋範圍大幅收窄,以往「社區融入」(social integration)及語言支援等已被剔除。
英國政府早前就撥款措拖更新與去年的受惠機構負責人開閉門會議,有與會者向《棱角》透露,當局有意提高申請門檻,同時鼓勵地區港人組織與英國本地組織或非政府組織合作,或轉為申請市政府或其他地區組織的慈善基金。
前區議員,香港民主委員會(HKDC)的國際倡議及項目助理劉珈汶解釋,以往撥款範疇大,有助組織為移英港人提供各類地區支援和舉辦港人活動等。政府今年將撥款由260萬鎊削減至100萬鎊,她擔心有港人組織因此無法繼續運作,「知道有港人組織依賴政府資助,在未有後備方案的情況下,有組織難免要考慮取消活動或削減人手。」
對於當局鼓勵地區港人組織轉為申請市政府或其他地區組織的慈善基金,劉指大部分港人組織在英國運作的年資較本地慈善組織淺,加上以往提供的服務主要針對移英港人社群,擔心港人組織申請撥款的競爭力不足,變相削弱對移英港人的地區支援。
去年政府撥款260萬鎊予「歡迎港人計劃」,超過40個組織成功獲批。獲批「全國服務」撥款的組織包括英國港僑協會、巴納多基金會(Barnardo’s)、英倫好鄰舍教會及歡迎香港人委員會;而獲批「區域服務」撥款則有港援、英國心泉、英國香港護士協會等。
英國港僑協會上周發聲明指,由於政府取消資助「區域」服務,協會於今年3月31日後將暫停社區項目。英國港僑協會董事Jason Chao接受《棱角》訪問時表示,去年是在英港人組織冒起的高峰期,政府今年則宣布削減撥款及服務範疇,他認為不能否定會令部分新組織不知所措。但他估計政府留意到,有不少港人組織提供服務性質相同的項目,認為政府此舉為收窄服務重疊範圍。
Jason補充,認為政府削減撥款一事不涉政治原因,但質疑提高申請門檻及讓本地機構加入決定向港人組織撥款,或令港人無法真正受惠。他指,曾有獲批撥款的本地組織嘗試為港人提供資料或地區服務,但組織明顯缺乏對港人的身份敏感度和政治觸覺。他舉例,有本地組織向港人提供簡體中文字版本作參考;有組織負責人被揭曾參與有關中國共產黨的活動等,難以獲得港人信任,浪費撥款用途。
另外,有曾受惠撥款資助,不願透露身分的組織負責人C小姐(化名)向《棱角》表示,理解政府逐步削減「歡迎港人計劃」撥款。C小姐透露,政府最初向受惠組織表明,有關撥款屬過渡性質,旨在協助剛到埗的移英港人融入社區,因此最多持續撥款5年。她認為政府先削減資助「區域」服務做法合理,她又透露政府有向受惠組織提供一份清單,羅列多項由市政府或其他地區組織的審批的慈善基金,讓有意繼續申請資助以提供區域服務的組織參考,並非「趕盡殺絕」。
提到有依賴撥款運作的港人組織或被逼暫停服務,C小姐坦言,這是所有非政府組織需面對的問題,「總不能夠一直靠英國政府資助,組織的可持續性亦非常重要」,她認為港人社群要真正融入英國社會,需要接受與本地組織比較和合作的空間。她表示,她所屬的組織在過去幾年不時與市政府溝通,服務港人之餘亦希望連繫當地其他少數族群,加上舉辦活動收取的捐款和籌款,希望可以維持運作。
棱角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