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內政大臣馬曼婷(Shabana Mahmood)周一(29日)公布新草擬針對「無限期居留」(Indefinite Leave to Remain,ILR)制度的政策,計劃提高移民申請永久居留資格的門檻,除了最低居住年期由 5 年延長至 10 年,還要求申請人證明自己對英國社會的價值。
馬曼婷跟《太陽報 The Sun》獨家訪問中指明,希望新移民會如其父執輩,六七十年代從克什米爾移居時,「不單單是為工作、薪金、納稅,而是為社區及社會作廣泛付出。」
英國國會周二(30日)發表最新一份研究簡報,闡述草擬中的移民白皮書政策主要變動,包括引入「賺取式定居 Earned Settlement」,若申請人在英國對經濟與社會有貢獻,可提前於 10 年內提前獲准申請 ILR。
簡報亦指出,對現有簽證持有人將設有過渡安排。特別是持有技術簽證(Skilled Worker visa)的人士,若其職業因不再符合新訂定的技能門檻(below new skill threshold)而被剔出標準職業清單,仍可申請續簽、更換僱主,或延長簽證有效期。
《棱角》留意到工黨政府近日推出的政策,由數碼身份證(Digtal ID)到「好公民 Good Citizen」方案,幾乎是延續貝理雅(Tony Blair)及白高敦(Gordon Brown)兩任工黨政府於 2000 到 2010 年推行的政策,兩者最終因 2010 年大選,保守黨重新上台而擱置。
《棱角》再跟讀者分析工黨過去政策,或能為今日移民及身份證政策作參考比照。
工黨曾推「積極參與社會換永居」
馬曼婷的方案源自 2007 年白高敦的「掙得公民身份 Earned Citizenship」政策,適用於來自歐盟以外、有意成為英國公民的移民。
由貝理雅 1997 年「新政 New Deal」開始,工黨已修正為一個新工黨,發展超越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外的「第三條道路」,採納更多自由市場主義,但亦會借助移民來促進經濟增長,開放市場去推動英國整體的勞動力需求,又希望新移民從社區層面開始,可以融入當地,成為英國未來的發展基石。
1997 到 2010 年間,英國移民數目增長四倍至 2.2 百萬。到 2004 年工黨推動歐盟公民自由流動,開始有聲音批評,移民制度正被濫用。貝理雅政府內部討論是,大眾正在尋找「代罪羔羊」,而非理性地討論難民議題。
及至倫敦 2005 年 7 月 7 日爆炸案後,工黨開始被批評每年平均 20 萬淨移民流入,超出國家承載力,移民亦不太融入社會,疑歐派甚至反移民的聲音浮現,移民成為英國政府永恆的問題。
當中由法拉奇(Nigel Farage)領導的英國獨立黨(UK Independence Party)得勢,也可能是工黨收緊移民之因 – 沒錯,兩次工黨收緊移民背後,都有法拉奇推銷移民威脅論的背影。
時任內政大臣施卓琪(Jacqui Smith)在 2008 年推動修改《邊境、公民及移民法Borders, Citizenship and Immigration Act 2009》。她在政策綠皮書(Green Book) The Path to Citizenship: Next Steps in Reforming the Immigration System 中提出要「加強我們公民身份與共同價值… 鼓勵移民獲得公民身分全面融入社會」(第六頁)
政策建議,這類移民作為須額外接受一至三年的「試用期」,展示「活躍公民 Active Citizenship」以證明其對英國社會的貢獻。
移民需展示積極融入社區的行動,例如參與社區服務、帶領體育隊伍或兒童活動小組,或擔任學校校董等。
當時內政部小組就「活躍公民」方案認為,申請人可能要有最多五十小時社會服務,並由政府機構審查,但未有執行細節。
- 在認可的組織中擔任義工
- 企業支持的義工服務
- 短期海外志願服務以支持英國的國際發展目標
- 營運或協助鼓勵不同社群互動的社區活動或遊戲小組
- 為慈善機構或學校籌辦的籌款活動
- 在社區機構中任職(如擔任學校董事會成員)
- 營運或協助地方體育隊伍
在「試用期」期間,他們將無權享用部分非供款福利,包括公屋及資助大專教育。
此外,擬與英國公民結婚的外國人,必須通過英語水平測試,方可獲准定居。
根據建議,嚴重罪犯將自動失去申請公民身份的資格,並會被遣返;至於犯下輕微罪行但未被判監者,其申請護照的程序亦會面對額外延誤。
移民同時需證明其英語流利程度,以及對英國生活方式的基本認識。居英滿五年後,他們必須選擇申請入籍成為英國公民,或轉為永久居民;若拒絕作出選擇,將會被要求離境。
各界對方案持負面批評
國會內政事務委員會報告顯示,社會對方案均持負面態度。白高敦亦被批評,「賺取公民身分」如同將移民當成「二等公民」。
時任自由民主黨影子內政發言人禤傑思(Chris Huhne)更認為,部分對社會投入度,以至是否愛國的考量有如引入「思想警察」。
2010 年大選,工黨落台,保守黨上台,即使法案已通過,但最終未有執行,保守黨亦將方案擱置。
時任內政大臣文翠珊(Teresa May)更認為方案「過於複雜、官僚,根本不會有效。」
移民組織更認為等同將他們永遠都會有差別對待:有來自津巴布韋的公共服務者明言,「強制義工令我們覺得即使做好工作都永遠不夠,我們永遠都會被差別對待,下次呢?」
諾定咸大學(University of Nottingham)文化及創意產業助理教授岑學敏(Desmond Sham)提到自身例子,認為「社會服務」或義工非常含糊:
「去年,我收到一位歷史系的博士生來信,其研究是大學和本市的博物館合作,想弄懂部份館藏的來龍去脈,但因爲她不懂中文,所以希望我可以幫忙一下,認一認某些館藏上面的字,好去確認館方現在的紀錄是否完整還是有誤。
我就這樣,透過照片,看了兩面錦旗。
當有關當局、好些政治人物在要求移民能證明自己的貢獻、貢獻社群等等,不要忘記,就有一個移民,不知道是用自己的工作時間還是工餘時間,在幫你們搞懂,你們博物館裡面的館藏究竟是甚麼一回事。」
他分析,以現在持 Skilled worker visa、在英國工作的人的角度來說,內政大臣在黨大會的宣示其實並未回應他們的一個關注:他們面對將來申請ILR以至永居的條件,有沒有影響、是否要突然「加監」?
而她所羅列的「好移民」亦是非常模糊,譬如究竟怎樣定義或量化「對社區付出」?
岑學敏認為,不少移民社群,都有很多種不同方法,不論在自己的專業、工作,抑或其它方面,在貢獻社會,但它如何變成一個政策上的認定,會不會帶有很大的主觀成份,或只側重某一些可供量化的「義工」活動才算?
「難道一個醫生、護士、教師,在他們的日常工作當中,還不能夠去證明他們在貢獻社群?學者的工作,本來就包括了知識交流 (knowledge exchange)、把知識轉化對社會有影響 (impact),甚至我們會被鼓勵和校外團體、民間團體合作做研究,以研究回饋社會——那這些又是否政府認定的貢獻呢?」
他更提出,現在英國的香港社群以不同的方式,例如舉辦市集、展覽、文化活動,或者透過工藝創作,努力地和他們居住的地方的當地社群結連。「這些正在進行中的活躍於地方,與當地社群結連的努力,究竟又是否在公民申請的 active citizenship 認定當中呢?」
工黨 2006年曾試行「生物認證身份證」計劃
英國政府於上周五(26日)發布新聞稿,宣布將全面推行「數碼身份證」(Digital ID)計劃,旨在打擊非法就業。
根據計劃,數碼身分識別系統將於本屆國會任期結束前,正式成為「就業權利審查」(Right to Work checks)的法定要求。
根據政府發布的指引,「數碼身份證」 將包括姓名、出生日期、國籍或居留身份資料,以及用作生物識別安全基礎的相片——就如電子簽證(eVisa)或護照。
政府又強調,「數碼身份證」會保障個人私隱,用戶的數碼憑證將儲存在個人裝置上,就如現時的感應式付款卡或 NHS 應用程式一樣。
不過,這個計劃爭議不斷,有反對聲音指,這個政策衝擊了「作為英國人」的核心價值:「我們是公民,不是政府的附庸。我們是自由的人,不必隨時攜帶證件以供權力機關查驗;因為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而非我們的主宰。」(Free people who are not required to carry papers at the demand of authority – an authority that is our servant, not our master. At present, the state may ask us for identification, but it cannot compel us. )
據英國媒體報道,今次計劃由前工黨首相貝理雅(Tony Blair)的智庫 Tony Blair Insitutite 著力倡議及推動。他廿年前在任時,已積極落實包括指紋資訊的身份證方案。
工黨政府曾試行先導計劃,《2006 年身份證法》早於 2006 年獲得皇家御准,政府亦已著手推行相關制度,包括實際簽發身份證,試行向 15,000 名年輕人發出身份證,聲稱也是為打擊非法勞工之用。
時任內政大臣施卓琪(Jacqui Smith)曾於 2008 年表示,預計到 2014 至 2015 年間,九成在英外籍人士將會獲發身分證。
然而,文翠珊於 2010 年接任內政大臣後,首項重大決定便是廢除有關法例,全面終止身分證計劃,並安排傳媒拍攝銷毀國民身分登記系統硬碟的過程。
曾任工黨內政大臣的 Charles Clarke 批評,撤銷身分證制度嚴重削弱英國對移民的管控能力,並指這正是造成今日種種問題的根源,他對現屆政府有意重建一套現代化的數碼身分系統,表示明確支持。
總結
傳統以來工黨均為立場左傾的政黨,一直在推動社會福利與包容的理想主義,以及滿足經濟需求與回應公眾情緒之間尋求平衡。
而在施紀賢的領導下,工黨作為執政黨採取比過往更為謹慎的移民方針,以適應新的政治現實,更加重視選民聲音,變得搖擺不定,跟隨同為法拉奇(Nigel Farage)領導的英國改革黨(Reform UK)起舞。
但到底收緊合法移民,以及數碼身份證對打擊非法移民有多人效益?十多年過去,似乎工黨仍然沒有一個答案,但限於情勢之下,只得繼續推行。
棱角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