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自由組織「無國界記者」(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RSF)發表最新的世界新聞自由指數,香港的分數跌至歷史最低點,在180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140。無國界記者指,香港的情況跌入「非常嚴重」範圍,歷史上首次在新聞自由地圖上顯示為最差的紅色。
香港在2002年指數開始時排名第18位,去年排名為135,今年再下跌五位。
無國界記者亞太區辦事處倡議經理白奧蘭(Aleksandra Bielakowska)接受《棱角》訪問時指,香港在政治、法律、經濟、社會文化和安全五項指標都大幅下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為多名記者被監禁及判刑,包括《立場新聞》兩名前總編輯鍾沛權與林紹桐。
她說:「在臭名昭彰的《香港國安法》頒布後的短短五年內,香港就失去了亞太地區新聞自由燈塔之一的地位。如今,香港越來越像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記者監獄。」
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及《蘋果日報》六名高層被控《香港國安法》下勾結外國勢力的案件仍在繼續,將於8月14日結案陳詞,預料需時八天。
記者被滋擾查稅 自保而噤聲
白奧蘭指,通稱「廿三條」的《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生效,亦是香港分數大跌原因之一。監禁、騷擾、被起底、行政壓力、監視以及工作難以持續,這些都是香港的記者每天面臨的嚴峻現實。
她說:「恐懼氣氛籠罩着整座城市,取得消息來源也變得越來越困難。為了保護新聞編輯室和工作人員,記者也會自我審查,避免可能導致起訴的話題。」
另有消息人士對《棱角》指,有部分香港的新聞機構正被稅局查稅。去年年初,香港記者協會遭稅局追收數年前的利得稅,總數逾40萬港幣。
白奧蘭亦指,她得知有一些國際媒體的記者被拒入境香港,但他們因安全考慮沒有公開事件。
去年四月,白奧蘭打算到法院旁聽黎智英案件,她抵港時被香港入境處人員扣留6小時,行李被搜查,她其後被遣返台灣,港方未有解釋原因。
白奧蘭:流亡海外作報導非完美解決方法
她說,數百名香港記者移居海外,部分人轉向流亡報道,在台灣、英國等地建立了多個新機構。
她說:「然而,流亡並不是完美的解決方法,因為他們仍然面臨跨境鎮壓,以及經濟和社會問題。」
無國界記者英國分部主任Fiona O’Brien在倫敦的發佈會亦補充,去年的指數顯示一個全球性的倒退,尤其是在經濟方面,「數字是五項指標中最低,即是全球媒體在經濟上都越來越難生存。」

全球過半國家和地區新聞自由陷入「狀況艱難」,屬指數於2002年發表以來最惡劣情況。
美國總統特朗普再次上任後,美國國際媒體署(USAGM)及國際援助署(USAID),資金突然中斷,《美國之音》(VOA)、《自由亞洲電台》(Radio Free Asia)《自由歐洲電台/自由電台》(Radio Free Europe/Radio Liberty)等多個新聞室造成影響,《自由亞洲電台》老撾廣播服務則在今日早上宣布停播及停止新聞製作。
有消息指,《自由亞洲電台》的粵語及國語服務會繼續,但員工只剩 1 成支撐運作。

O’Brien提到,新聞自由指數計算是以考慮去年狀況,但相信參與者有考慮特朗普的行動。她跟白奧蘭關注都關注離散及流亡媒體的經營狀態,呼籲繼續閱讀、訂閱、及轉發這些媒體製作的新聞。
在最新的指數中,中國排名178,即倒數第三,比去年下跌六位。白奧蘭指,中國在疫情前仍有一些獨立媒體公開運作,在疫情後他們只能轉向低調,但仍會被相關部門抓去查問;一些人甚至是逃亡到東南亞。
她說,一些外國記者期望中國在疫情後會再次開放,但這沒有發生,他們繼續被監控、受壓,新聞機構因為簽證問題難以請人,令新聞機構決定轉到台灣。
台灣排名再次上升 唯扯入政爭
台灣在指數排名24,比去年上升三位。白奧蘭指,即使排名上升,台灣的整體分數其實上升不足一分,其他國家排名下跌也是重要原因。
比較突出的是,台灣在社會文化的評分上升4.1分,白奧蘭指這可能是民眾對台灣媒體整體的信任度上升有關。
白奧蘭關注由公共電視台經營的英文台Taiwan Plus在去年年底被在野黨指控爭議多以及成效不彰,因而被減少兩千萬台幣預算。她指,無國界記者支持公共媒體發展,希望減少預算事件不會再發生。
棱角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