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政治 施政報告 | 集中民生 續...

施政報告 | 集中民生 續擴中港融合

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周三(17日)宣讀新一份主題為「深化改革 心繫民生 發揮優勢 同創未來」的施政報告,未見有太大新意或舉措,繼續推動中港融合同時,更多聚焦細微的民生議題。
《棱角》選出並分析今年四個關注點予讀者參詳。
加快北部都會區發展

李家超宣布成立由他領導的「北都發展委員會」,簡化行政流程和拆牆鬆綁,參考中國大陸「1.5級開發」概念,容許初期先建設和營運具先導性的低密度設施,例如零售、娛樂或會議展覽等項目,藉此吸引企業進駐、創造收益和匯聚人流

李家超又將訂立「加快發展北都專屬法例」,簡化法定程序,例如成立園區公司;人流、物流、資金流及數據和生物樣本流;放寬各分區大綱圖的准許用途及微調發展參數等。

他又指,政府正加快河套合作區發展和交通基建建設,並正全力推動港深西部鐵路(洪水橋至前海),並就項目香港段邀請承建商和營運商提交意向書。

增「部門首長責任制」 李家超:對佢唔滿意,或有啲更好,我哋就換咗一啲

施政報告又提出引入「部門首長責任制」,強化公務員體系的問責機制,涵蓋全港逾 17 萬名公務員,但不會取代政治官員問責制。

李家超在記者會亦指「過去有官員,因我對佢唔滿意,或有啲更好,我哋就換咗一啲政治問責官員。」

他稱政策的制定是由政治問責局長負責;公務員要為自己工作表現要負責,而「部門首長責任制」,就是針對執行部門。 

去年運輸及物流局長林世雄、文體旅局長楊潤雄均被炒,由陳美寶及羅淑佩頂上。至於部門問題,估計是近月物流署的政府部門飲用水採購醜聞,令到政府要即時行動。

李家超強調過去缺乏系統化制度,今次改革將部門首長定位為首要責任人,以建立有效管理團隊和運作系統,持續改善工作流程。

調查機制將分為兩級處理失職事件:第一級針對一般性問題,由部門首長主導調查,找出缺失並改善,對涉事人員按公務員管理制度採取行政或紀律行動。 

第二級則適用於嚴重、廣泛或重覆的系統性問題,或疑涉部門首長者,將啟動獨立調查小組,可邀請外部專家或跨部門人員參與,涵蓋所有級別公務員,確保調查公正高效。

小組運作將透過《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條例》下修訂附屬法例規管,若局長認為事件嚴重,須向局務秘書長匯報,經同意或秘書長酌情後展開調查。

兩級的處罰涵蓋警告、譴責、凍結薪酬增幅、降級、扣減薪金、強制退休,直至革職懲處。

李家超表明「部門首長責任制」有助部門首長帶領團隊「破瓶頸、補缺失」,並澄清局長與公務員的問責角色,避免不公。

大學非本地生比例放寬至一半  學生宿位問題未解

施政報告再次強調要發展「國際教育樞紐建設」,除承上推動「北都大學城」外,其他均為延續既有施政。

如加大推廣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的國際認受性,又再次將香港本地大學自費非本地生的比例放寬,由 2026/27 學年起,大學可以接收 50% 的自費未非本地生,同時稱資助研究院研究課程的超額收生自資學額上限,由 100% 增至 120%。

但政府未有再就學生宿位有任何新想法,僅強調會推動七月開始的「城中學舍計劃」,讓發展商及營辦商可以將商業大廈及酒店時改做學生宿舍,免卻改劃程序,並保留過剩地積比作日後發展。

港府一方面在 2023 年《施政報告》提出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擴大政府資助專上院校非本地學生限額至四成;翌年的《施政報告》又提出鼓勵市場把商廈改裝為學生宿舍。

上月《棱角》曾獨家報道,今屆香港中學文憑試(DSE)及大學聯招(JUPAS)據報因大批中國自修生,以及「高才通」優才的子女借機「考試移民」,擠壓香港本地生考入大學機會,以至大學宿位。

宿位不足情況已惡化至即將前往香港的英國大學交換學生亦無宿可住。《棱角》亦得悉,香港大學宿舍今個學年的非本地本科生比例達到 43%,下年或將超過一半。

香港教育局上月回覆《棱角》時,指一直與有興趣參與城中學舍計劃的發展商或營辦商聯繫,並回應相關查詢,會繼續向相關公司提供適切協助。

政府稱,會在北部都會區預留至少 80 公頃用地,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當中包括宿舍發展。 

打擊濫用外勞 勞權監察:小修小補 續拖勞工保障

近月藝術家程展緯與基層工人均發現政府的「補充勞工優化計劃」,令到就業市場失衡,有僱主甚至無理拒聘本地工人。

施政報告宣布打擊濫用該 2023 年 9 月推行的計劃,由明日起申請輸入侍應生和初級廚師時,僱主本地招聘時間將由四星期延長至六星期,期間須每周參加一次勞工處舉行的實地招聘會,以及實行更嚴格的人手比例。

僱主申請輸入侍應生及初級廚師各一名,便須已聘用本地全職侍應生及初級廚師各兩名。

香港勞權監察認為,施政報告提到的改善措施,屬小修小補、「整色整水」,「明眼人也看得出只是用來敷衍工人的不滿」。

他們指假招聘屢見不鮮,僱主若有心拒聘本地工人,參加招聘會「走過場,做場戲」根本難以真正堵塞濫用。

他們指出,計劃實施後已批出 11,725 名侍應生,以及 8,648 初級廚師,但未見政府交代已批的外勞申請是否須符合以上規定,及有何補救措施。

勞權監察分析,輸入外勞較多的行業如飲食、零售及建築,同跟失業較嚴重的行業吻合,反映輸入外勞已出現「擠出效應」,要求港府立即叫停輸入外勞。

至於結業裁員潮下支援失業人士的措施亦一概欠奉。

施政報告僅提到再培訓局年底前會敲定全新工作計劃,初步方向會制訂以技能為本的培訓框架,亦會為失業率較高的行業提供專門的再培訓支援,但未有具體內容。

「再就業津貼試行計劃」及立法完善平台工作者工傷補償機制亦未有細節及時間表。

香港勞權監察認為施政報告完全漠視工人水深火熱的就業處境,對此表示憤怒。

稱助傳媒發展海外商機 港台續強化官喉舌角色
李家超:並非要干擾媒體運作

施政報告更罕有提及「協助本地傳媒發展香港以外的網絡,說好『香港故事』。」

李家超解釋有關措施並非干擾媒體運作,更稱「香港媒體非常專業優秀」,但見到本地傳媒在經營上面臨不如壓力,政府欲協助媒體開拓海外市場,創造更多營商機會,更有效將香港的正面故事傳播至海外。

但施政報告附篇亦提出,香港電台會加強與各政府部門協作,積極宣傳政府政策及工作,強化政府訊息發放。換言之,香港電台的官方喉舌角色會被進一步加強。

香港現時的新聞自由指數排名下降至 140 位,其中經濟指標連年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