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文化 東渡台海跨越邊界 「渡海泳...

東渡台海跨越邊界 「渡海泳」探索流動身分

香江此曾藝滿八方,盛載華人圈藝文雅士,惜 2019 年抗爭矣後空間收窄,眾人再次如前人渡海尋覓自由,到海外再次追尋。
「抗爭藝術可是極速消失中,我常常提醒自己要以一個面對現實的態度去消化這件事,千萬不要過分浪漫化所謂的抗爭藝術。」
現居台灣的香港資深媒體人茜利妹,聯同七位居港及台的香港藝術家,欲從藝術及策展《渡海泳.港台聯展》中,積極為香港再尋民主追索及文化表達,將已不能在港展出的作品在台灣發表。
即使不能公開書寫、言語,或作其他公開的溝通,香港社群或仍可以共同經歷,發展為互為心神意會的群體。
「這會否是極權底下的民族,都無可避免會產生的能力?」
渡海跨界尋空間

《渡海泳.港台聯展》集結八位香港藝術家:四位仍居香港,四位已定居台灣,題材包含雨傘運動、2019 社會運動、LGBTQ+ 平權議題。

《城市的名狀》中,朱璣宜以如同塔羅牌描繪城市的與死:如果香港及香港人作為一個生命體,其身份的錯綜織錦和堅韌精神,將如何去應對壓迫,或是作為一個集體,怎樣在沒有書寫和言語的情況下發展?

政治環境急遽變化,同志遊行消失後,我們又要怎樣重新跟國際社會連結,提醒公民社會仍然有韌力?陳驚嘗試以藝術行動主義,走出香港了解各地LGBT+社群被壓迫的共同感受,化為在香港再出發的力量。

在外者,或更有責任提醒世界香港現況。

「身邊嘅朋友都有朋友去咗世界各地,性/別平等運動上,大家連結,共同面對嘅困難嘅多。交流都可以令我哋互相學習,喺面對好有限制嘅環境下可以有咩方法突破。」

跨越邊界 探索流動身分

如果上一代「游水落嚟」偷渡香港是為著追求自由,她想將《渡海泳》展現成連接港台兩台的「運動」(movement),繼續向民主邁進。

游水渡海本身是一種流動的過程,向著台灣再尋空間,是否也是一種大渡海?

「Exactly~這個就正正體現了殖民地人民的宿命,永遠都在流動的身份、流動的身份認同。」

台灣亦越發開放,是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不少美術展及獎項亦不限於國民參與。擁抱多元文化變得理所當然,「這種土壤已經對一個外來的藝術工作者,具有極大的鼓勵。」

人世如大海的縮影,「起初我也會覺得動盪,後來想通了,善用這種流動性的身份,反而能創造第二人生。」

這類港外聯展,或是做多一次少一次,每一次都可能是最後一次。

茜利妹自白,觀乎現今香港政治大環境,「不到我不這樣想啊⋯⋯ 這也可算是一種積極的消極吧⋯⋯ 還是消極的積極呢⋯⋯」

「繼續以藝術說話(抗爭),乃我給自己後半輩子的命題。」

棱角編輯部

支持我們:https://points-media.com/sup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