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中國 中國學生衝擊香港大學學額宿...

中國學生衝擊香港大學學額宿位 交換生無宿可住 「高才通」衍「考試移民」 梁振英本土派上身倡人口設限

今屆香港中學文憑試(DSE)及大學聯招(JUPAS)據報因大批中國自修生,以及「高才通」優才的子女借機「考試移民」,擠壓香港本地生考入大學機會,以至大學宿位。
據《棱角》查閱的多封電郵,宿位不足情況已惡化至即將前往香港的英國大學交換學生亦無宿可住。
最少香港大學已向部分交換學生發出通知,即使他們早於三、四月申請,仍然無法安排住宿,只能提供港大認證的的私人住宿清單,包括酒店及分租房間等。
有部分交換學生私下估計,是因有超出預算的的中國新生佔用宿位,港大亦優先將宿位撥予他們。
有英國學生稱,尚幸有親友身在香港可安排住宿,大部分人仍感傍偟,不想放棄出外學習機會。
《棱角》亦得悉,香港大學今年的非本地本科生比例達到 43%,超越教育局本學年才放寬的「40%限額」,比今年年中的 38% 大增 5%香港大學至截稿前未有回覆。
社會亦有意見批評,「高才通」申請者未必長期留港,有一部分人是借此達至「考試移民」,讓其受養子女無需來港,但以香港居民身分報考 DSE 公開試,再經 JUPAS 升讀香港受政府資助的大學學位,無需參與競爭極為激烈的中國高考。
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近日儼如提倡「中港區隔」的本土派,發文批評「高才通」政策失效,要求政府「守頭門」,「審批必須嚴辨真偽,複檢要嚴上加嚴」,做好配套「關鍵是閥門要設計好,因為香港小,內地大,執行上香港不能中門大開,大水漫灌」,以免社會對內地的怨氣會再次出現。
《棱角》分析及總結事件起因,察看香港的公開試及教育系統,如何變成中國人的「考試移民」方法。
「雙非」「高才通」子女成年 擠壓大學學額

關注香港教育議題的網媒《教育刺針》留意到今屆 DSE 放榜成績看似正常,但大學聯招(JUPAS)派位卻並不理想,據聞有 DSE 學生成績最佳五科達 25 至 26 分也不被取錄,有考生稱今年「好癲」。

《教育刺針》分析認為,情況在於香港本地學校接收大量中國學生、「雙非」學生回流,以及 2022 年開始的各種優才計劃受養人,以香港臨時居民身分來港,與本地學生一同競爭,考入政府資助的大學學位。

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經常稱他任內,成功推行阻止中國大陸居民到港產子的「生育旅遊」。實際上,醫院管理局是在他上任前三個月實施「零雙非」- 父母均為非香港居民者 -政策,停止接受非本地孕婦預約在香港醫院分娩。

而這批 2012 年出生的最後一批「雙非」嬰兒大概有十五萬餘人,將於從明年開始的五年,逐步年屆十八歲,可以以香港永久性居民身分報讀香港的大學。

「高才通」變中國學生到港考 DSE 入大學跳板

但「雙非」畢竟有數可算,更大問題是《2022年施政報告》推出的高端人才通行證等「搶人才」措施。

根據政府數字,過去三年截至 2025 年 7 月底,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共收到 51 萬宗申請,約 34 萬宗獲批;獲批的四成人,即超過 22 萬名已抵港。

2023 年,《集誌社》調查指「高才通」抵港者一半為受養人,立法會議員尚海龍當時指,子女教育是吸引高才來港誘因。

立法會議員林振昇今年三月已提出,本地學生的定義過於寬鬆,或影響學位競爭的公平性及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資源的精準運用。

政府截至二月的數字顯示,過去三年來港的受養子女多達 13 萬 2 千人,當中通過 JUPAS 考入教資會資助的學士學位的受養人,分別為 62、68 以及 185人,即三年加增加三倍。

但政府的資助學士學位數目,自 2012/13 學年定於 15,000 個後未有再增加。這批「新香港人」學生,連同港府早前放寬各間大學收取非本地生的名額,在政府資助大學學額必會增加香港學生入讀大學的難度。

 

中國教育機構衍生「考試移民」一條龍

亦有傳媒發現,開始有廣東省以外中國的補習班、教育及移民中介,推廣「考試移民」:先申請以非本地生報考 DSE,再安排父母經人才計劃如「高才通」申請來港,獲得臨時身份證後,再在 JUPAS 轉「本地生」。

又有深圳的「摘星 DES」補習教育機構,被指與香港崇正中學合辦文憑試課程,學生全年在深圳上課,學籍卻計入香港,令非本地生可入讀資助大學學位課程

教育局日前已暫停崇正中學營辦,「摘星DSE」亦宣布中止收生。

在香港持續多年少子化下,各中小學均各出奇謀保住生源免被殺校。曾有私立學校推出香港註冊,深圳就讀,亦有津助學校被指與中國教育機構招生,聲稱可以直升天主教私立大學。

這批中國學生,更可以在大學四年畢業後申請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IANG)留港兩年,期時已居港接近七年,將可根據《基本法》,以在香港通常居住連續七年申請永久居民身分。

過去兩年的 DSE 報考人數亦與情況脗合。

今屆 10,162 名自修生中,有 2,538 人並非修讀 DSE 課程,較上屆 1,176 人倍增,跟 2021 年大增 12 倍。而該類自修生中近七成半是以香港身份證報考,佔比按年升 10%,比四年前大增四成。

關注教育的博客「山地媽」亦發現, DSE 自修生考獲五科 24分以上,以及重要科目達 5 分以上的人數,一年之間增加六成至一倍有多。

聯招分數被拉升

在香港持續多年少子化、殺校等問題下,今年的聯招申請人數,卻達到 4 萬 3 千多人,較去年激增近 4,000人。這批上升的申請人,正是來自上述的兩批學生:「高才通」受養子女,以及「考試移民」。

由於資助學位一直沒有增加,今年聯招取錄比率降至不足36%,創近六年低位。

前資深中文科老師周子恩認為,此舉不但影響香港人口結構,更重要影響階梯流動通道,令跨代貧窮問題更難扭轉,令基層青年難以透過相對公平的公開試,進入頂尖大學,打破跨代貧窮的惡性循環,以進入專業領域,提升家庭社會經濟地位。

港生不滿考試制度被濫用 陸生諷港生能力不足

教育局及考試及評核局近月終收緊門檻:前者上月 31 日要求持受養人簽證入境、未滿18歲學生,須居港滿兩年及離港不超過 90 日,方符「本地生」定義申請資助學額,否則要繳付不獲資助學費,由院校自行釐訂學費水平。

後者於  6 月 19 日宣佈擬以自修生身分參加 DSE 的人士,必須曾應考文憑試,或考試該年已足 19 歲。

考評局特別標明,會考慮考試前一年已修畢或正修讀等同中六的非文憑試課程遞交特殊報考申請,估計正是針對中國的補習班。

教育局當時指,來港受養人才子女申請聯招的人數大增五倍,由 2020/21 學年 200 人,升至 2024/25 年 1,048人,又指社會關注到當中部分人或無來港居住,影響在港本地學生升讀大學的機會,以及公帑運用準確性。

有香港及中國學生各在社交平台 Threads 及 小紅書表達不滿,前者認為政府太遲實施收緊門檻,居港兩年要求亦太短,應重設中文口試;後者聲稱中國學生是公平競爭,是香港學生能力不足。

梁振英亦再次發炮,指相當一部分「高才」獲批後來港報到「為的是子女教育,沒有準備在香港工作」,更明言是政治問題

他稱,無人知道將會有幾多目前在境外的永久居民來港使用教育、養老、醫療資源,「政府會措手不及,社會對內地的怨氣會再次出現」。

 

 

宿位不足 政府放寬酒店商廈改裝

但更嚴重的問題是:這些中國學生考入大學,也隨時沒有宿舍可住,需要在私人市場搶盤,隨時令租務市場升溫,再次推高近年因香港經濟不景而緩慢下調的租金。

港府一方面在 2023 年《施政報告》提出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擴大政府資助專上院校非本地學生限額至四成;翌年的《施政報告》又提出鼓勵市場把商廈改裝為學生宿舍。

但這些政策卻似乎未有考慮過「高才通」以至「考試移民」的影響:高等教育從學額去到宿舍都出現斷層,不能滿足本地及非本地學生需要,更令到外國交換學生竟然可以沒有宿位,要自己尋找短期居所。

浸會大學傳理系《新報人》曾報道,非本地學生為求宿位,要參加大量宿舍活動爭取「宿分」,但仍難確保可住滿四年課程,部分學生需要在私人市場尋找居所。

去年十月,有立法會議員書面提問大學宿舍分配,教育局指會預留 45% 予非本地學生,約有八成會獲派宿位。

至今年 7 月 21 日,政府提出城中學舍計劃,惟至今未有收到申請。

翌年,《施政報告》又提出鼓勵市場把商廈改裝為學生宿舍。

香港教育局回覆《棱角》時,指一直與有興趣參與城中學舍計劃的發展商或營辦商聯繫,並回應相關查詢,會繼續向相關公司提供適切協助。

非本地學生大增 嶺南放棄強制住宿及全宿

以博雅教育為本的嶺南大學,因其學生人數較少,2600 個宿位足夠大學在過去十年間,要求學生最少住一年宿舍,及提供四年全宿。

但自去年開始,大學亦引入計分制,僅為入讀四年的本科生提供兩年住宿,高年級生則提供一年住宿。

嶺南大學回覆《棱角》確認,為應對生源結構的改變,大學改為鼓勵他們於首年住宿,而教資會資助的本科生則分別提供兩年,及高年級生一年的住宿安排,亦「建構一套可持續發展的宿位分配模式」,訂定不同類別學生的宿位分配模式及優先次序,以配合大學未來發展方向。

但嶺大強調,所有來訪嶺大的交流生,以及嶺大博士生亦會獲得宿位分配。

政府:正在增建宿舍及北都大學教育城

政府稱,會在北部都會區預留至少 80 公頃用地,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當中包括宿舍發展。

教育局亦指出,局方會做好配套,增加容量,及增加學生宿舍供應,以把握機會迎來非本地學生。局方提到,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在 2018 年 7 撥款近 103.4 億設立宿舍發展基金,推展共十五個宿舍項目。

現時有七個項目共 7,647 個公帑資助學生宿位,及 136 個私人資助宿位已落成,而所有項目全部落成後,預計可提供超過 14,300 個宿位。

即使香港政府今次迅速反應,以至梁振英再次成為「本土派」「港獨之父」批評人口政策問題,政府至今仍然未有一個整體計劃及方案,應對香港人口變化、移民潮、搶人材後,一環扣一環的社會問題,只是見招拆招。

似乎梁振英擔心的政治問題,仍會纏繞香港好一陣子。

新聞來源:《教育刺針》、《香港01》、《新報人》、《集誌社》、《Yahoo 新聞》、《明報》、棱角編輯部

支持我們:https://points-media.com/supports/